top of page

Rachmaninov, Samuel Barber, Eileen Croxford, David Parkhouse ‎– Sonata In G Minor, Op. 19 For Piano

相信大家也聽過24歲年輕的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nioff)發表第1號交響曲失敗後一蹶不振然後從第2號鋼琴協奏曲浴火重生的故事。 當中幫助他的除了治療師Vladimirovich Dahl外, 還有一名好友叫做Anatoliy Brandukov。作為好友的Brandukov在整個康復過程中不斷鼓勵他, 所以令到他相當感動, 而Brandukov和治療師剛巧分別是優秀的大提琴家和業餘大提琴演奏家, 所以便創作此大提琴奏鳴曲以向二人表達真誠而衷心的感謝。拉赫瑪尼諾夫向來極少創作鋼琴以外的協奏曲或獨奏曲, 在此曲之前幾乎沒有寫過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作品, 此曲之後亦只寫過極少的室樂作品, 當中的原因是因為拉赫瑪尼諾夫其實是極喜歡鋼琴但卻對其他樂器興趣甚少, 加上本來就欠缺自信, 所以甚少創作鋼琴以外的作品, 這跟蕭邦有少少相似, 是嗎?拉赫瑪尼諾夫不喜歡稱此曲為大提琴奏鳴曲, 因為他認為曲目當中, 大提琴和鋼琴的比重是一樣的, 所以後來此曲的正式名稱為大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 曲目的主題大多由鋼琴引進而大提琴部份則在當中發展。此曲在1901年12月2號, 在莫斯科由他本人和朋友Brandukov演出首演, 後來又在首演對曲目作出改動所以在譜上的日期是12號, 其實此曲相當浪漫而優美而且充分表現到俄國特色和真誠的感覺, 可惜此曲被第2號鋼琴協奏曲巨大的成功所大大掩蓋了。


此曲由四個樂章組成, 首先是慢速, 中庸的快板和中等速度, 這是四個樂章中最長的一部份, 一開始是慢慢的介紹, 鋼琴在當中帶出了六個音符的主題, 為全曲起了關鍵的作用, 大提琴隨即呈現了一個充滿激情和華麗的主題。接着是一個較慢和聽起來更有希望和往上走的旋律。然後就好像風雨交加般, 鋼琴和大提琴不斷交接交替, 並不斷重演, 就像他充滿自信的時候, 突然間接受暴風雨的來臨, 不安的感覺不斷打擊他的自信, 即使不主動去想, 不安的感覺卻不斷地在他的腦海中湧現。然後一個拉赫瑪尼諾夫式充滿戲劇性的暫停方法氣氛凝住了, 後來最後一個主題出現, 速度不斷加快, 鋼琴用三個非常強硬的和弦為歌曲帶來堅定的終結; 第二樂章是快板的詼諧曲, 一開始帶來更快更急促的鋼琴段落, 部份令人想起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在低音醞釀的部分, 大提琴本來是伴奏在這時戲劇性的進入, 呈現出節奏之間的交替和音色上的對比, 之後浪漫的主題進入, 一快一慢的主題交替著, 令人想起他在鋼琴曲上相當華麗的旋律; 第三樂章是四個樂章中最強的, 以行版進行, 開始時是慢慢的充滿甜蜜感覺的主題, 大提琴進入後, 原來想講的說話是這般浪漫而充滿感情, 此部份的確與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有點相似, 由此看得出創作時這兩首曲的相互影響, 鋼琴和大提琴各走著自己的旋律, 拆開做兩首短曲都可以。曲目漸大並走向高峰, 到達了強大的高潮後, 第三樂章以輕柔的方式結束; 全曲最後的部份, 曲目以鋼琴帶來令人感覺精神的開頭, 大提琴進入後開始主題, 這段的感覺是相當溫暖和有光澤, 有着強烈的感動和吸引力, 感覺就像已經離開一些困境, 非常輕鬆而抱有希望, 兩個主題交替出現, 並產生對比, 到最後一部份第一樂章的六個音符主題竟然再次響起, 曲目首尾呼應精彩地結束, 是一支令人感動的小品。


David Parkhouse和Eileen Croxford是一對被遺忘的組合。在一本名為《A Lost Generation Of Pianists》的書籍中, 作者便不斷說着「有幾多人記得David Parkhouse?太可惜了!」之類的說話, 他是一名英籍鋼琴家, 雖然獲奬無數, 但卻從來沒有推出過獨奏唱片, 而一生大部份時間都奉獻和培育新進音樂家, 故跟妻子Eileen Croxford成立了Music Group of London, 以及舉辦過不少比賽以鼓勵他們。音樂人為了紀念他們, 更舉辦過不少次Shaldon's Festival音樂會, 後來更成為了年度活動, 得到持續的成功。而在此盤的表現上, 他們夫妻檔體現了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和大提琴都是對等的]的說話, 兩種樂器互相交替, 柔和而順暢, Parkhouse的音色是相當厚重而溫暖的, 但很清晰, 大提琴亦相當富歌唱性, 他們默契極好, 齊奏和一齊停止的時間都相當準確, 第三樂章兩種樂器的交替演奏得美不勝收, 相信是極少人提及的好作品。SAGA是英國的細廠, 錄音傳真度非常高, 所有樂器係相當有質感!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