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chaturian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哈察都量(Aram Khachaturian)出生於1903年, 說蘇聯時期亞美尼亞人, 家庭以父親釘裝書籍為主要收入, 十分的貧窮。 長大後, 他為了學習音樂獨自前往莫斯科, 幸好在學習期間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和得到不同大師的點撥, 1937年他完成了自己其中一首代表作, 交響詩《史太林之歌》。但他的才華在第二次大戰時才真正展現, 他最為人熟悉的曲目來自1942年的芭蕾舞組曲《Gayane》當中的骷髏之舞。而今日正是西方時間小提琴大師David Oistrakh的死忌, 想介紹的是1939年, 紅軍入侵波蘭前開始創作, 並完成於1940年的小提琴協奏曲, 當時曲目是創作給David Oistrakh, Oistrakh建議哈察都量, 修改獨奏部份, 後來又有創作了自己的華彩段落, 這跟原本的版本明顯不同。曲目於同年在莫斯科音樂節進行首演, 曲目受到廣泛好評, 並於1941年獲得史太林藝術獎, 是橫跨20 至21世紀小提琴曲目的代表作之一, 至今依然普及。
曲目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由一首奏鳴曲式開始, 從簡短而充滿張力的管弦樂介紹並引導進入, 獨奏小提琴隨之進入, 是一個緊湊的主題。由管弦樂和小提琴梅花間竹地重複主題後, 小提琴充滿以敘事感覺的形式把曲目帶進了抒情的第二主題, 木管樂為此作出回應, 小提琴來了一段華彩段落, 曲目開始發展。然後第二長的華彩段落在獨奏小提琴與單簧管之間的二重奏下繼續開始。之後曲目的旋律漸漸變得動人, 小提琴不斷加快並重複主題又在高潮中停下來, 帶來短暫的結尾。後來曲目又回復第一主題, 而在當中又加插了短暫的伸延部份, 此曲對演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第二樂章由單調而充滿特色的單簧管帶領小提琴進入主旋律。此部份深深表現了作曲家高水平的創作力和內涵, 亦運用了亞美尼亞最美麗的民間旋律, 在此部份講樂章的內容和鋪排是沒有意思的, 最主要感受當中音與音之間的和諧和不和諧產生令人傷感的元素和感情, 小提琴在當中最主要呈現令人心碎的主題, 中間又展現到歇斯底里的憤怒和情緒, 管弦樂在當中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浪漫旋律, 最後悲劇結束, 爛漫而令人深刻;最後的樂章與第二樂章完全相反, 這是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快板, 整個節奏保持不變, 由熱情的亞美尼亞舞曲作為主導又充滿俄羅斯民曲的感覺, 第二主題是一個相當令人興奮的過渡段, 這跟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相似, 後來小提琴不斷加速並引起弦樂加速齊奏, 給予源源不絕的驅動力, 最後一個主題在不停的向前走, 並把旋律帶回至整曲的主題。終於, 主題重現, 並不斷廣泛的變化和加速。曲目在情緒高漲和快速的情況下完結, 果然是獨奏小提琴中最具挑戰性的作品之一!
此曲是戰爭當中產生的精彩協奏曲, 表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情景, 甚至一些心靈的轉變。相信這三個各有特色而且絲絲緊扣的樂章就是此曲獲得史太林藝術奬的原因之一, 這些元素就是崇尚民粹主義的史太林最喜愛的元素。此曲簡直是為Oistrakh而設, 而事實的確是, 無論他的技巧, 表現旋律的歌唱性, 溫暖而充滿感情的音色都完美無瑕的表現在三個樂章當中, 閃閃發光的第一和第三樂章令人想一播再播!
Khachaturian, David Oistrakh : The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inor Y 34608 Columbia / Melodiya
$250 Media/ Sleeve: NM-/ NM Made in US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