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harles Mackerras* Conducting Pro Arte Orchestra Of London, The* ‎– A Mozart Divertissement

1778年, 莫札特在母親的伴隨下再次來到巴黎, 但這次卻是失望的旅程。原本莫札特和老莫札特都認為巴黎是一個偉大而開放的世界音樂中心, 而且非常歡迎天才的介入和表演。但「莫札特是神童」這件事已經是15年前(1763-4)的事了, 自古以來, 神童之名就如潮流一樣要到達長久的成功, 必須要靠成長時的努力和真材實料, 而且神童未必人人喜歡, 有人會相當討厭。當然, 莫札特之後是非常成功的, 但這時期卻是神童熱潮後的冷卻時期;再加上, 莫札特神童的時候是7歲, 當時22歲的他有相當多的對手, 巴黎當時有機會始終都要留給當地音樂人。更加不幸的, 是他的巴黎音樂人朋友們在當時疲於糊口, 能夠提供的幫助不多, 所以莫札特最後只能靠自己。當時巴黎歌劇劇院是莫札特能夠嘗試的地方, 舞蹈家Jean Georges Noverre當時要為他的芭蕾舞劇加上音樂, 而他知道莫札特曾經在1767年為一套維也納歌劇譜寫, 所以最後便找了莫札特幫忙。最後, 芭蕾舞劇相當成功而且上演了六次以上。可惜礙於當時名氣所限, 莫札特的名字沒有在報紙上被提及, 而作曲家一名卻寫上Jean Georges Noverre。曲目原本被以為是失傳曲譜, 但19世紀時卻在巴黎歌劇院裏找回, 但當時的芭蕾舞曲相當傳統, 甚至未發展到用腳尖起舞, 跟後來的芭蕾舞曲截然不同, 舞劇是怎麼演出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

此曲由序曲和12個小段組成, 有三個故事構成。首先是愛神邱比特被關進鳥籠, 第二個故事是捉迷藏遊戲, 第三個故事則是愛神的惡作劇, 講述兩位牧羊女同時愛上一位牧羊人, 而牧羊人竟然是牧羊女假扮。

序曲的開始是相當鮮明和宏大的, 用了整個樂團表現快板, 展示丘比特作為愛神的神聖地位亦表現了他在空中飛翔的輕盈, 序曲後的廣版, 是莫札特當時最甜美的點綴, 旋律有點兒像九年後的作品小夜曲當中的第二樂章浪漫曲。這時, 嘉禾舞曲緩緩進入, 小行板再延續氣氛, 旋律優美得很, 再由快板帶來甜美的感覺, 曲目開始進入小廣板, 這段由弦樂四步曲加上雙簧管和圓號編制, 中間有一段優美的變奏;而莫札特充滿喜悅的音樂特色, 就在這段喜悅的嘉禾舞曲中展現出來, 後來短促的慢板由快板終結, 充滿甜蜜的旋律帶着鄉村情懷。而優雅的嘉禾舞曲, 莫札特相信在這時想起了家鄉, 他在濃厚的法國嘉禾舞曲根基下加入了奧地利民歌的旋律, 而中間亦有一段相當流暢和旋律性的對話。最後三段都而充滿法國特色的舞曲為主, 包括巴斯比埃舞曲和嘉禾舞曲等, 最後以卡農方式溫柔地把芭蕾舞曲結束。此曲雖然冷門, 但可聽性甚高, 充分展示了莫札特的天賦和生命力。

Charles Mackerras在指揮莫札特方面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除了為Telarc錄製過莫札特交響曲全集外, 他對莫札特的歌劇才是專家。在此專輯中, 他充分展示了莫札特的音樂特色, 在表現旋律間的和聲和和各舞曲的特性表現突出, 生動之餘亦充滿敘事感!

Charles Mackerras* Conducting Pro Arte Orchestra Of London, The* ‎– A Mozart Divertissement SRV-186SD Vanguard $150 NM/ NM Made in US Year:196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