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ughan Williams* -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Director: Neville Marriner* – Fantasia On
《The Lark Ascending》有一個非常優雅的中文名字叫作《雲雀飛翔》。此曲創作於1914年, 由著名英國作曲家Vaughan Williams創作, 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 不宜舉辦音樂會, 故直至1921年才由他題獻的小提琴家, Elgar的學生Marie Hall和Adrian Boult展開首演, 並修改成完整的《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由於當時Williams採用了較古典的作曲手法與當時時興的新古典主義和較潮流的管弦樂背道而馳, 故得到不少狠批。但後來卻被認為是Williams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此曲與傳統的浪漫曲相似, 是單樂章作品, 靈感來自由George Meredith的同名詩歌, 並受不少英國民謠的影響。此曲一開展會被誤會成一首中國民樂曲, 因為主旋律使用了五聲音階(Penatonic Scale)。五聲音階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調式音階, 例如: 有一隊世界知名重金屬樂隊基本上所有結他獨奏都由此模式創作;又例如此音階加一粒音, 就會變成藍調音階。而中國特色的部分, 是五聲音階如果以小調彈奏, 任何調式都可以彈一首富中國特色的旋律, 如:《滄海一聲笑》, 《月光光照地堂》及大量中國特色新年曲等, 這就是一聽起來感覺像中國民樂曲的原因。
曲目由弦樂開始簡單的合奏旋律, 小提琴很快便加入, 這裏是一段Candenza段落, 由演奏的小提琴家自由發揮, 但在這裏重點不是炫技而是要造出小鳥在空中盤旋的感覺, 所以你會聽到旋律反反覆覆。於是, 管弦樂團加入合奏, 就像一群小鳥在空中一同飛行。管弦樂團接着開始一段新的旋律, 小提琴同樣地再次發展一段新旋律, 就像小鳥以不同的方式和姿勢盤旋一樣, 這時音符在較高的位置結束, 是一個充滿意境的結束方式。來到第二部份, 拍子有明顯的轉變, 而且較急速, 樂團這時則反客為主帶著主旋律, 小提琴在這裏則進行美妙的伴奏, 拍子再轉跳後又變回當初的拍子, 這是小提琴領回主旋律, 樂團作出伴奏, 怎料, 又回到第二部份的開始並合奏, 最後回到全曲開始的模式, 並再由小提琴的Candenza下, 同樣以第一部份的最高音位置靜靜地結束。 聽說, 此曲亦是Williams在回憶大戰前美好的日子, 並感嘆英國的美好正在慢慢溜走。
Williams在詩中除了六行詩句, 被認為是詩中的靈魂亦是此曲最重要的情感訊息。相信大家邊閱讀邊聆聽, 會慢慢領會!
He rises and begins to round, He drops the silver chain of sound, Of many links without a break, In chirrup, whistle, slur and shake.
For singing till his heaven fills, 'Tis love of earth that he instils, And ever winging up and up, Our valley is his golden cup And he the wine which overflows to lift us with him as he goes.
Till lost on his aerial rings In light, and then the fancy sings.
此盤是此曲最著名的版本之一, 同時有着Williams最浪漫和熟悉的著名小曲目, 例如綠袖子等。在此盤的主要小提琴家Iona Brown, 曾經是Szeryng的學生, 並在1963-66年擔任倫敦愛樂的小提琴家, 後來在此盤推出後兩年更出任此盤的樂團聖馬丁管弦樂團的指揮家, 雖然她的產量不算多但張張名盤。此盤則由Marriner指揮, Brown在此盤中表現了與小鳥的輕型和悠然自得的形態, 並流暢地唱出優美的旋律, 感情細膩, 是相當具意境的演繹。
Vaughan Williams* -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Director: Neville Marriner* – 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 / The Lark Ascending / Five Variants Of Dives And Lazarus / Fantasia On Greensleeves (Vaughan Williams Concert) ZRG.696 Argo Media/ Sleeve: EX+/ NM- $180 Made in UK Year: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