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dřich Smetana,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Karel Ančerl – Má Vlast
(這專輯沒有Hi-fi質素. 如要Hi-fi質素請移玉步。)
捷克國民樂派之父Bedrich Smetana (下稱Semetana)在1856-61年間曾是瑞典哥德堡的交響樂團指揮, 他非常仰慕李斯特(Liszt), 並於1857年4月10日從瑞典寫信予李斯特說:「 這裡的人依然頑固地堅守陳腐的藝術觀點。莫扎特是他們崇拜的偶像, 但他們並非真正了解莫扎特。此外, 他們懼怕貝多芬, 並公然宣稱討厭孟德爾頌。故他們對新音樂的發展簡直是全然無知。」又說「我並非敵視傳統音樂的形式, 但我反對今天還去模仿它。我的獨特看法是: 在此之前所存在的任何音樂形式其實都是過時的!」
波希米亞(即現時的捷克共和國), 是東歐一個民風純樸、山川秀麗、歷史上常遭到宗教戰爭、族種侵略和壓迫的國家, 民族情感很強, 亦具獨有的民族個性和鄉土情懷。在加入以上提及的革新信念催生下, 奠定了捷克國民樂派之父之名及代表作《我的祖國》(Má Vlast)的基礎。
1867年夏天, Smetana完成歌劇《被出賣的新娘》後, 跟當時的朋友一同到捷克西南邊境的Sumava Valley遊玩, 不久又拜訪了不少歷史建築和山川河流, 途經所見所聞, 引起了他的創作靈感。雖然在50歲時, 他染上了聽力方面的疾病, 後來更完全耳聾, 但《我的祖國》的6首交響詩亦從1874年至1879年間陸續完成, 全曲集合捷克的歷史、人民、鄉土和文化的靈魂, 每一段音樂背後都有捷克人的故事。每年5月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五月音樂節」, 第一個節目必定是由捷克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的《我的祖國》。此曲對於捷克人的意義來講就像他們的國歌一樣。
當中的第二首交響詩《莫爾島河》(Vltava, This Moldau) 是此曲最為人熟悉的曲目。1867年8月28日, Smetana在小提琴家朋友Moric Auger的帶領下, 參觀了Cernek鋸木廠, 途經的多條小溪, 特別在Kremelna引起他的創作興趣。好友Auger在給好友的信上說: 「在這裡, 他聽見兩條溪流溫柔的詩歌, 佇立良久後, 又深深沉思。後又坐下, 一動也不動, 像在陷入狂喜的思緒般。他順著Otava的鄉間美景一直走到莫爾島河的交會點。此時他心中響起兩個主題動機所交織的和聲, 不斷增長, 最後形成強大的音響洪流。」此段話就是此曲的創作動機, 信中的兩條小河是指Otava和Vydra。
Smetana對這段音樂的描寫相當詳細, 就像替我們上了一課地理課般,「莫爾島河的源頭有兩條支流(1), 一條清涼, 一條溫暖, 後匯流成大河, 流經森林和平原(2), 並走過舉行婚禮的可愛鄉間(3); 水仙在月光下跳舞(4); 岸邊岩石上有毀壞的城堡, 但依然驕傲地聳立雲霄(5. 莫爾島河迴流)。莫爾島河水通過聖約翰急流的漩渦(6), 也流經過寬廣的河面, 而奔向布拉格(7)。它通過歷史悠久的威謝格拉德, 最後與易北河相會, 消失在無垠的遠方(8)。」而他的描述當中亦清晰地分為八個段落, 是典型的標題音樂, 當年的新音樂。後來, 又有人稱此曲為地形學的音樂(Topographical music)。更有趣的, 是此著名的主題並非捷克民謠, 而是Smetana在瑞典哥德堡, 從學生的歌聲中所聽見的瑞典民謠, 此曲竟意外地成為重要的主題。
除此之外, 其餘的交響詩《Vysehrad》和《Sarka》都是源於李布絲的傳奇故事, 《波希米亞的森林和原野》跟《莫爾島河》一樣是對捷克美麗山河的歌頌, 而《Tabor》和《Blanik》則以14,15世紀的抗戰和歷史事件為題。 而以《Blanik》作結則反映Smetana對捷克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展示, 及對未來的寄望。
捷克大師Karel Ancerl是最偉大的捷克指揮家之一, 他的風格理性而準確, 有點像Reiner但更有同理心和感情。而同理心和不幸從來沒有脫離他的生命, 因為他過著的是悲劇的一生, 常說離開的不算最痛苦, 流下來的才苦不堪言, 有什麼痛苦過整個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關在集中營, 但最後只有他一人幸存? 1963年, 是立體聲的黃金年代, 但我要先旨聲名, 此錄音的質素確是平平。 Karel Ancerl把6首交響詩的節奏抓住, 而且像說故事般演繹, 最後組合得來既生動又引人注目。其實聽多幾次, 你會發覺6首交響曲有很多很多重複, 例如最後的樂章《Blanik》, Ancerl卻把這些重複生動起來, 使曲目不至於過份累贅。 而Karel Ancerl具感情的演繹就在《Tabor》和《Blanik》這兩個樂章中反映, 由戰爭開始至終結的張力和痛苦感覺通通呈現, 就算完結, 你也聽不到Ancerl能順利從戰爭走出來, 我認為這是人性化的, 過份燦爛光輝的結局的確只會在電影中發生。大家最關心的第二樂章方面, 我認為是稍遜於Kubelik的, 因為當中對國家的情感和回到家的溫暖感覺是不夠豐富。但這個錄音的有趣和價值在於捷克愛樂突出了本土獨特的鄉村木管樂器和單薄而細膩的小號, 而粗糙的小提琴則帶領弦樂團, 最後沒太多光澤和飽滿的組合得出樸實具質感的聲音, 它們的合奏並非一流和完全同步, 但有趣地一同爆發的部份又做到波濤洶湧的感覺和氣勢, 很原始很貼地感覺非常非主流, 種種似是不完美的因素卻帶來最地道的風景和民族特色。當中 我最欣賞《波希米亞的森林和原野》, 充滿畫面, 色彩和民族特色。專輯是以一個Boxset推出, 當中有不少珍貴的手稿圖片和樂章的詳細介紹, 而以上提及的種種足以彌補錄音水準普通的問題。
Bedřich Smetana, The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Karel Ančerl – Má Vlast GS ST 50521/2 Supraphon $240 Media/ Cover: EX/ EX Made in Czechoslovakia Year: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