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enberg / Wagner / Hindemith - Daniel Barenboim Conducting The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 Verkl
相信很多人都對Paul Hindermih這個名字有點陌生, 他是德國新古典主義的中流砥柱之一, 算起都是100年以來的人物, 此人活躍於1920 - 50s, 在歐洲在美國都會知道他對當代音樂的重要啟發, 雖然他的聲名隨着他的逝世而開始沒落, 但無論對音樂的教育抑或創作, 都使人難忘。
在1890s的德國, 學習音樂依然使用傳統的規範, 和聲技巧和對位方法。同時, 美國傳到歐洲的爵士樂開始萌芽, 這對當代的作曲家帶來模糊的前景, 傳統還是創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另一方面就是百花齊放的開端。Paul Hindermith在確立自己的風格上選擇了穩固的傳統音樂根底和和聲與線條完美平衡的古典音樂根底, 他沒有傾向無調性及十二音列的作曲方式, 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浪漫主義後期, 但又不會過分着重感情表達, 加入少許爵士曲風和時興的不協調音調, 來創造自己獨有的個人風格, 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有聽過David Oistrach的Scottish Fantasy而另外一面就是Hindermith的作品, 大家可以從中聽到他的個人風格, 線條強烈, 音響性強亦帶有新古典主義的神經質感覺。不走向極端, 不孤芳自賞取得現代與古代的平衡, 而且有個人風格和誠懇的音樂家就是Paul Hindermith。
1933 年左右, 當時納粹黨專政, Hindermith是當時被批評的對象之一, 因為他不 贊成納粹控制德國音樂發展的方式。於是, 納粹逐漸擴大批評並孤立以及禁演他的一切作品, 同時, 很多猶太老師和演奏家必須遷移出德國, 在情在非得已的情況下, 開始打算離開德國和接受國外的邀請。1936年, 他原本會在 1月22日倫敦的Queen’s Hall由Adrian Boult指揮 BBC交響樂團演出他的新曲, 中提琴協奏曲《燒烤天鵝的人》((Viola Concerto Der Schwanendreher)), 但英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卻在 1月20日突然離世, 燒天鵝似乎不是很『老黎』, 於是他在一天內完成了此盤中的《葬禮音樂》(Trauermusik), 此曲跟《燒烤天鵝的人》一樣都是一首中提琴與樂團的音樂。由於時間緊迫, 他運用了自己幾首歌曲的特別組成此曲, 如自己的成名作《畫家馬蒂斯》(Sinfonie Mathis der Maler)和一點《燒烤天鵝的人》第二樂章的民謠等, 而他亦從巴赫的聖歌作品取《Fur deinen Thron tret ich hiermit》作結。
雖然短促, 但依然分成四個樂章, 首先由帶著遺憾感覺的慢板(Langsam)齊奏開始, 然後帶來哀傷的合奏主題, 中提琴像哭著般加入, 並發展, 最後平淡而遺憾地結束, 當中中提琴和樂團間運用了不少對位法, 第二樂章則為平靜稍快的一段, 由中提琴開始, 大提琴緊隨其後, 跟它作了一段呼應和對話, 精彩的分部和音; 第三樂章則是活潑而快速的部分, 但其實只是轉了調和加強了中提琴和樂團的關連性, 最後他從巴赫的聖歌作品取《Fur deinen Thron tret ich hiermit》作結, 願英王喬治五世在Hindermith平靜而滿懷心思的短曲中好好安息。
此盤中的中提琴好手Cecil Aronowitz, 大有來頭, 此盤是他的名作之一, 他是世界聞名的室樂團Melo Ensemble的創團人, 亦跟著名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創作不少歌劇作品, 亦為Britten進行不少首演曲目, 他亦為Shostakovich於1976年最後的作品進行了俄國以外的首演, 是相當具影響力的音樂人, 他在當中的中提琴憂怨而灰暗, 像一個男中音在唱歌般, 起伏分明, 音色雄厚, 令人神往而感到平靜。
Schoenberg / Wagner / Hindemith - Daniel Barenboim Conducting The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 Verklärte Nacht / A Siegfried Idyll / Trauermusik S-36484 Angel Records $ 140 Media/ Sleeve: EX/ NM Made in US Year: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