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zhak Perlman - Saint-Saëns, Wieniawski - Orchestre De Paris Conducted By Daniel Barenboim – Violi
1860年, 波蘭小提琴演奏家Henryk Wieniawski剛剛結完婚, 他在當時俄國的名指揮Anton Rubinstein (唔係彈琴果個呀!)邀請下前往俄國聖彼得堡交流, 領導俄羅斯音樂協會的樂團和弦樂四重奏(Russian Musical Society's orchestra and string quartet)。他在當地領導了超過十年, 由1860至1872年, 其後又跟Anton Rubinstein到美國巡演。在俄國聖彼得堡執教前, 其實他早已在1856年為他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起稿, 並在1862年於聖彼得堡由Anton Rubinstein指揮下進行首演, 此曲致給他親愛的好友, 作《流浪者之歌》的小提琴家Pablo de Sarasate. 此曲全曲有三個樂章, 運用了當時時髦的意大利技法拉奏, 故聽起來有少許Paganini的感覺, 而且加入了不少波蘭的民族音樂特色, 最後旋律動人, 又具挑戰性的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便從此誕生, 最後曲目於1879年才正式出版。
曲目首先由中庸的快板以奏鳴曲形式開始, 樂團以合奏形式向人們展示兩個主題, 及後,獨奏小提琴奏優雅地拉奏第一主題, 後來在短撮的合奏後, 獨奏小提琴再度重複拉奏第一主題, 但今次卻是以相當技巧性的方式展示, 後來樂團開始跟隨小提琴的旋律合奏和發展, 曲目推向高峰後, 最後在簡單而純粹的方式下展示了第一主題完成, 有狂想曲的特質, 表達方式又純樸而直接, 此樂章是三個樂章中時間最長的; 第二樂章則為浪漫曲, 由不太慢的行板, 以三段體制的形式和Wieniawski最擅長的浪漫曲式展現, 在8/ 12拍子的特性下, 它的伴奏既有三連音又有四連音, 小提琴獨奏在此部分的發揮極為重要, 有了如夢似的伴奏, 主題要同樣甜美才可以, 歌唱性和詩意極為重要, 樂章短促, 但細膩優雅令人難忘; 第三樂章又是中庸的快板, 但今次卻是以迴旋曲式展示, 小提琴精神奕奕快速地開始第一主題, 在原譜中"吉普賽風格"的指示下, 活潑, 熱情奔放的民族味和舞蹈性相當重要, 小提琴帶領主題發展後, 合奏後又再強調主調。於是, 獨奏小提琴把第一樂章乍現的第二主題來承接此樂章的第一主題, 於是在轉調和狂歡的氣氛下發展, 樂團在當中就像在吉普賽歡宴間中一起合唱的人們般, 快樂的氣氛在當中迴旋, 於是又在第一主題下完成整曲, 不是宏偉強勁的大型協奏曲, 但卻是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
此盤是Perlman的名盤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他的演奏能力極高, 尤其是在小品上的雕琢,故在此曲的第三樂章上, 他的音色給予曲目相當美妙的色彩, 收放自如, 快速時沒有難聽的刮削聲, 慢起來時音色美麗而自然, 在此類具斯拉民族特色的音樂中, 通常也有一下歡呼, 曲目要小提琴做出來, 他在極具自信和對該音樂現解下造了出來, 效果極好; 而第二樂章則表現到他處理小品上的能力和情感, 亦是好聽到不得了的一節, 難怪是名盤。
Itzhak Perlman - Saint-Saëns, Wieniawski - Orchestre De Paris Conducted By Daniel Barenboim – Violin Concerto No.3 / Violin Concerto No.2 410 526-1 Deutsche Grammophon $240 NM/ NM Made in Germany Year: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