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endelssohn* - Yehudi Menuhin, Philharmonia Orchester London*, Efrem Kurtz / Gustav Schmahl, Kammero

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多數大家都會有印象, 因為它的旋律性又強又優美, 令人一聽難忘, 但1822, 當年被稱為19世紀莫札特的孟德爾頌, 13歲時早已寫下一首小提琴協奏曲, 並把曲子獻給他的朋友兼小提琴導師Eduard Rietz。

在作品當中, 第一樂章既有古典音樂時期輪廓和段落清晰分明的影子, 第二樂章的平靜有莫札特流暢而開朗的詩章, 而在第三樂章當中他亦展露出其獨創性漸漸走出自己的風格, 亦開始邁向浪漫時期風格, 而曲目最後竟然輾轉地流到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小提琴大師Yehudi Menuhin手上。1951年春天, 業餘的小提琴家和罕有書店老闆Albi Rosenthal, 因為在慕尼黑的一場音樂會上聽過了Menuhin的演繹後一聽難忘, 故把寶物贈俠士。Menuhin得到手稿後, 立刻到瑞士向孟德爾頌的後人請示, 並在1952年2月4日, 於美國的Carnegie Hall進行出土復活首演會, 同時還演出了Giuseppe Tartini的Devil's Trill Sonata, 同年他又發現到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奏鳴曲。他對此曲珍而重之並與RCA先後進行了三次錄音, 首先是跟RCA Victor String Orchestra, 第二次於笠年與Adrian Boult和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最後一次是在1971跟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一起錄製, 曲目雖然有幸在Menuhin手上得到重生, 但依然跟另一次的名氣差天共地, 看來還需時間。

曲目共三個樂章, 首先是快板, 剛才已略略提過, 此曲是根深蒂固的古典曲式, 這種熟悉的開始方式令你想起巴赫的大協奏曲, 而主角是當中的上升四分音符arpeggio, 速度又快又密集是累死人那種, 密集得根本上無法加入任何裝飾或華彩樂段, 小提琴與樂團梅花間竹地表現相同的主題, 差不多到尾聲的時候, 樂團脫穎而出帶出高潮部分, 原來是為小提琴的獨奏建立最後的安排, 這時小提琴以強烈而戲劇性的節奏感進入, 華麗地帶到最後, 樂團精彩地結束;第二樂章是慢板樂章, 優美溫暖的旋律令人想起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的慢板節奏, 幾優美又富旋律性, 小提琴獨奏在此樂章中得到發揮, 優美而爛漫的旋律和情感的發揮顯然重要;最後的樂章, 又是拉死人的樂章, 當中幾乎沒有停頓, 有富時代感和旋律性的樂句引入, 此樂章顯然有孟德爾頌天生具旋律性的特色和感覺, 中間部份亦是一個小提琴手可以發揮的部份。雖然是13歲的作品, 但一點也不兒戲!

眼前睇這位小提琴家Gustav Schmahl看似不熟悉, 其實他是David Oistraskh的入室弟子, 後來在50歲的時候擔任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 此經歷相當重要, 直接影響演奏的穩定性和跟樂團的默契, 後來開展獨奏生涯, 雖有唱片不多, 但張張精彩。Gustav Schmahl在此曲中表現大體而且在第一和第三樂團中展現了其能駕馭多種精型音樂的能力, 第二樂章亦相當動人。此盤的A side是Menuhin演奏孟德爾頌的出名小提琴協奏曲, 是著名的演繹, 在此不多說了! 孟德爾頌迷必買!

Mendelssohn* - Yehudi Menuhin, Philharmonia Orchester London*, Efrem Kurtz / Gustav Schmahl, Kammerorchester Berlin, Helmut Koch ‎–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E-Moll Op. 64 / Konzert Für Violine Und Orchester D-Moll 8 26 347 ETERNA $200 NM/ NM Made in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東德) Year:197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