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 M. Haydn - Barry Tuckwell &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 Hornkonzerte / Horn Concertos
- Chung Sing Au Yeung
- 2017年4月1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https://www.instagram.com/p/BS8N4EXglEN/ 法國號(Horn, French Horn)又稱圓號, 是從獸角發展而來的管樂樂器, 其實它是源於德國, 而且在早期大多運用於狩獵和軍隊通信的設備, 而十四世紀時, 它開始使用金屬材質, 並於十八世紀逐漸發展出吹嘴。 後來, 1705年, 法國有歌劇作曲家R. Keiser首先把兩支法國號運用於歌劇《Octavia》當中, 又把其應用於樂團。 之後, 韓德爾再首先把法國號介紹到英國的樂團, 並運用於他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當中, 並將之傳入英國, 故英國便稱之為法國號, 更開始揚名四方。但它是眾多管弦樂器當中演奏技巧最困難的樂器, 因其發聲和吹奏方法眾多, 並不容易, 但其音色既溫暖又圓潤豐滿, 甚得人歡心和愛戴, 而在交響樂中亦擔當不少重要而且決定整曲氣氛的角色。
海頓對法國號的發展相當重要, 作為交響曲之父的他在擔任Esterházy宮廷指揮及樂長時帶領著一班全國素質最高的樂手, 故可以在工作的同時進行很多不同的音樂實驗, 而在海頓的第三十一號交響曲當中, 他便使用了四支法國號, 並把當中的兩支與獨奏小提琴進行對句, 令法國號的音色和知名度大大提升, 既破格, 又具實驗性, 故海頓對法國號的發展有跟著多方面的貢獻。
而在早兩年1762年,其實海頓已開始為法國號譜寫協奏曲,本盤便收錄了第一號和第二號協奏曲。但第二號協奏曲因為早期手稿上的署名是“海頓”而非“約瑟夫·海頓“,所以到現在都不清楚到底是他的作品還是他弟弟”米高·海頓“的作品, 有趣的, 是此作有著其兩人的特色, 而當翻查二人的日記和作品集中又沒有提及此曲, 故此曲到現在都是一個解不了的謎, 但普遍都會認為此曲是海頓的作品。那這篇就介紹一下第一號協奏曲好了。
1761年, 當海頓擔任Esterházy宮廷指揮及樂長時, 第一個聘請的樂手, 名為Thaddaus Steinmüller, 他是一名法國號樂手。以前都曾經講過, 王子是一個非常樂於獎賞和鼓勵的人, 聽到樂手表現出眾, 他定加以獎勵, 於是, 他便在1762年為此樂手寫下一首協奏曲。雖然Steinmüller對法國號非常熟練, 但吹奏抒情的中上聲部和中頻聲部, 似乎是他最擅長和最舒服的表達, 於是, 海頓便在這個情況下編寫協奏曲。第一樂章, 為快板, 曲目由樂團奏起一個旋律開始, 並穩定地提升和進行, 法國號繼而進入並重覆旋律, 再從中發展, 再進入第二主題, 又吹奏幾個低而令人記住的音符, 再帶領樂團發展, 維持法國號獨特的音色, 曲目回到第一主題並結終; 第二樂章則為莊嚴的緩慢板, 它小心翼翼地進行, 旋律從緩慢而優美的弦樂聲開始, 法國號在高音的部分不知不覺順暢地進入了, 這時弦樂轉為伴奏, 法國號開始主導, 此段的弦樂需要非常好的音量控制, 因為要把法國號的旋律帶入曲目的氣氛當中, 然後旋律在法國號的帶動下重覆了幾次, 並美麗地終結, 是非常抒情的一段;最後一段又是快板, 重複的音符, 顫抖和滲透性的小樂段為獨奏者的難度和特色, 經過一個小發展後, 曲目再在一個裝飾樂段中華麗地完結, 既輝煌又激動人心。
Barry Tuckwell是史上灌錄法國號唱片最多的樂手, 法國號是眾多管弦樂器當中演奏技巧最困難的樂器, 而且很容易會有破音。而如神童般出現的Barry Tuckwell, 未識看字便識看音符, 學過眾多樂器, 在13歲學習法國號半年後便有職業水準的他便告訴你, "有甚麼困難?一個一個音吹出來而已。", 真討厭, 但此人1970年便已經擔任國際法國號協會會長, 並不斷進行演出, 確是令人佩服。在此曲中, 他在第二樂章表現了他靜態而抒情的一面, 更帶領樂團走進如黃昏的畫面, 音色圓潤而融入樂章中, 沒有過份表現, 更顧及整體氣氛大體的表達, 第三章則顯現了他幽默的一面, 聽得到快板的跳躍和輕盈感, 每一顆音符的音量都控制得相當平衡, 是非常精彩和輕鬆的演繹。此盤為DMM直刻盤, 音質特別好, 而此盤更好的地方是可以試喇叭, 我用舊喇叭播放, 法國號的聲音就像放屁聲似的, 一點美感也沒有, 但好喇叭的效果則完全不同。
J. & M. Haydn - Barry Tuckwell &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 Hornkonzerte / Horn Concertos AM-34720 (DMM) Angel Records $170 Media: NM-/ Sleeve: NM Made in Germany Year: 197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