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delssohn - Vienna Philharmonic,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 Symphony No. 4, 'Italian' / The
海洋有著無限和變換莫測的魅力, 以海洋做主題的樂曲由古至今多不勝數。《平靜的海洋與幸福的航行》(Calm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 Op. 27)是孟德爾頌於1828年, 跟貝多芬一樣, 以歌德的同名詩創作了此序曲, (實質上他是被貝多芬的同名歌曲影響的, 同樣地採用C大調)。
看著兩首詩聽音樂更容易投入和感覺到音樂當中的詩意: 《CALM AT SEA》
SILENCE deep rules o'er the waters, Calmly slumb'ring lies the main, While the sailor views with trouble Nought but one vast level plain. Not a zephyr is in motion! Silence fearful as the grave! In the mighty waste of ocean Sunk to rest is ev'ry wave.
《The Prosperous Voyage》
THE mist is fast clearing. And radiant is heaven, Whilst AEolus loosens Our anguish-fraught bond. The zephyrs are sighing, Alert is the sailor. Quick! nimbly be plying! The billows are riven, The distance approaches; I see land beyond!
此詩當時非常受歡迎, 孟德爾頌亦假設聽眾已經熟悉詩篇, 故此曲在當年演出時基本上沒有甚麼東西幫助觀眾投入。1834年修訂後, 此曲於1835年由孟德爾松親自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演。與其說此曲是序曲, 說這是一首非常小型的標題音樂也不為過, 因為此曲是一首音樂會中經常獨立演奏的曲目, 並沒有因為任何大型作品也編寫, 而旋律和形式也不算是複雜和難理解的。
《平靜的海洋》的部分是慢板, 使用D大調, 沉靜沉思的感覺, 以心存敬畏的表達方式表現海洋的重要和可變性, 故同時具幻想風格。而《幸福的航行》則為活潑的快板, 調性相同, 從一段弱小的旋律,以漸強方式導入, 以弱奏快速地表現海洋旅途的主題, 一層又一層的樂段, 就像海浪般伴隨大船航行, 進入強奏後, 第二主題又是以弱奏表現, 今次是輕快的, 在鼓聲進入發現部後, 再來是莊嚴的快板, 表現水手和船長們的齊心, 後來, 小號響起, 該船最終抵達目的地, 曲目華麗地終結。
後來英國名作曲家Edward Elgar亦有引用此序曲, 作為他的名作《謎語變奏曲》的第13號變化中的主題, 以一艘船來表現他其中一位朋友。
近來在聽Dohnanyi的指揮, 發覺他的風格和變化很多很靈活多變, 可聽性甚高, 就連舒曼的交響曲在手上都表現得相當令人感興趣, 他接手Lorin Maazel主理的Cleverland Orchestra後, 繼續持續美國最歐化樂團的美譽。此盤中, 他指揮了孟德爾頌的三首曲目。維也納愛樂除了演奏出最優美和原始的音色外, 在Dohnanyi的指揮下, 曲目更顯自然和生動, 樂段間的細緻部分拿捏得很準確和精彩, 是具個人特色而且令人感到對更多曲目有興趣的指揮家。
Mendelssohn - Vienna Philharmonic, Christoph von Dohnányi – Symphony No. 4, 'Italian' / The Hebrides (Fingal's Cave) Overture / Calm Sea & Prosperous Voyage Overture LDR 10003 (荷蘭版) London Records $160 Sleeve: EX+/ Media: EX+ Made in Holland Year: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