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曲」是在完成「第四號交響曲」相隔十一年之後於1888年, 從西歐回到俄國定居後創作而成, 當中以豎笛吹奏出一段陰沉而帶有悲劇色彩的旋律, 宛如「命運」的主題。 在西歐時, 他遭到不少音樂家的勸告, 勸告他需要著重傳統古典音樂的模式, 於是他寫下此曲, 除了是反映對生命的懷疑和反思, 亦想從中向傳統派學者證明, 他能寫出一首能滿足正宗正統的交響曲。 而曲中也融入了他對莫扎特音樂的佩慕和尊敬。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 “我雖然還不很老, 但已經開始感到年齡的威脅, 身體極容易疲倦, 精神不比往常。無論彈鋼琴, 還是夜裡讀書. 都感到非常吃力。“亦道: “我力求令此曲盡善盡美。“而此刻”與命運鬥爭“的情景, 正為第一樂章帶來相當清晰的構圖和與命運對抗的精彩主題, 從豎笛吹奏出憂鬱沉重的主旋律, 微弱陰暗地暗示着生活和社會的不如意而漸大到中段卻是一段充滿生氣的快板, 似是一種對命運的反抗。
從西歐回國的柴可夫斯基在第五號交響曲表現了不少西歐傳統風格, 從第二和第三樂章可以體現到當中少許莫扎特交響樂的味道和詩意的一面。第二樂章為如歌的行板, 浪漫抒情的旋律由法國號吹出, 創作時, 老柴寫下"Oh, how i love...If you love me..."的筆記, 相信是他哼下的歌詞, 是交響曲中最受歡迎的樂段, 後來在50 - 60年代更被當時的爵士樂手, Glenn Miller和Chet Baker等改篇成Moon love, 繼續以浪漫的形式傳承下去, 當中精彩的部分, 是命運主題突然以排山倒海般塌下, 粗野的銅管和密集的定音鼓, 使樂章相當具張力和精彩, 而勝利的一剎雖帶來高潮, 但又再次被命運的主題拉到緊湊的絕路。最後, 浪漫抒情的旋律再次出現, 帶來平靜而安靜的結局。
而第三樂章, 老柴則放棄了傳統的諧調曲而使用三拍四的圓舞曲節奏, 在小提琴奏出富於歌唱性的主題下, 夢幻的色彩中帶著不少甜美的回憶, 感覺像在舞會當中, 令人暫時忘記現實的束縛, 苦難與憂傷, 但尾奏卻用前面的主旋律, 把舞會的感覺拉回現實, ”與命運鬥爭“的主題依然沒有消失。
而第四樂章會由莊嚴的行板轉到活躍的快板, 壯麗的開場由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齊奏帶來, 而大號和低音號強調其行進節奏, 帶來暖和明快的旋律, 把一切陰暗和不祥的氣氛都壓過去了, 雄壯而具戰勝命運的象徵意義。後來, 持續的定音鼓後帶來一個旋律精彩喜悅的俄羅斯民間舞曲, 而第一樂章的主題則沒被和應, 反而被戰勝, 是一個勇敢擺脫命運的遠景和希望。此曲在1888同年於聖彼得堡初演第二樂章的優美旋律令人印象深刻。
1972年的卡拉揚是跟柏林愛樂合作最輝煌的時期, 他在此曲中表現了對柴可夫斯基音樂無比的敬意, 故在當中表現的情操相當高尚, 而且旋律流暢而雄壯, 由其第二樂章所展現浪漫而高雅的氣質令人感動。 後來, 命運主題再現, 畫面突然從一片溫暖帶到黑暗和無奈, 當中的詮釋, 速度控制和樂團音色上的美感令人想一聽再聽, 我不會說這是最好的演繹, 但一定一個值得收藏和具特色的版本。
Tchaikovsky, Berlin Philharmonic - Karajan – Symphony No. 5 S-36885 Angel Records $180 NM/ NM Made in US Year: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