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dn* - Kammerorchester Der Wiener Festspiele*, Wilfried Boettcher – Symphonies No. 6 "Le Mat
海頓的交響曲大多令人敬而遠之, 今日介紹的三首交響曲, 卻很適合對海頓音樂有興趣的人聽, 那是他早期的第六、七、八號交響曲。
1761年, 海頓受聘於匈牙利艾斯特哈吉(Eszterházy)宮廷, 擔任樂團的副樂長。由於宮廷需要大量曲目, 故他利用了工作的方便, 同時進行各種音樂上的實驗, 為求突破。那年代是「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的過渡期, 受到尼高拉斯王子(Prince Nikolaus)的指令, 他必須使用符合國情和傳統特色的方式創作樂曲。所以雖然名為第六、七、八號交響曲, 但其實他利用了不少巴洛克時期的大協奏曲式和規律來創作。同時當時宮廷樂團的人數較少而且來源複雜, 從軍樂樂手至到街頭樂手也有, 為了提升樂團水平和使樂手得到鍛煉, 他在曲目當中加入了不少獨奏段落, 加上, 王子習慣會獎勵技藝超凡的樂手, 故海頓使樂手得到鍛煉之餘亦能在王子面前得到發揮, 從而受到獎賞。艾斯特哈吉選帝侯要求海頓要以一天當中的早、午、晚三段時間為題創作, 故三首交響曲「清晨」(Le Matin)、「白晝」(Le Midi)和「夜晚」(Le Soir)因而得名。
海頓第六號交響曲「清晨」第一樂章以慢板開始, 慢慢漸大, 象徵太陽慢慢東昇的情景。然後進入奏鳴曲式的快板段落, 生機處處的情景由管樂引來, 弦樂亦隨之而來, 像是昆蟲你追我逐般活潑, 第二主題亦是由管樂開始旋律線, 由管樂主導整個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則為慢板, 今次則由弦樂作為主導, 獨奏小提琴先行, 後來大提琴與之對答, 非常優雅之外, 弦樂上亦很大發揮; 第三樂章為小步舞曲, 今次管樂的比重特別多, 長笛先輕盈地進入, 低音管和大提琴則合奏作結, 是非常精彩和具旋律性的合奏, 而平常鮮有留意的低音管亦得到發揮, 它就像一隻很慢很慢剛起床的動物般, 非常可愛; 第四樂章, 則是奏鳴曲式, 果整個交響曲的總結, 大家都睡醒了開始一天的工作, 各個主奏樂器交替演奏和發揮, 非常熱鬧和精彩!
第七號交響曲「白晝」第一樂章開頭, 跟第六號一樣由慢板開始, 但不像慢板, 它承接著交響曲最後樂章的熱鬧, 並在進入快板中心時, 以弦樂合奏的方式展開, 弦樂獨奏的旋律在當中穿梭, 感覺似很多樂器的協奏曲, 於是在一段A-B-A的段落後, 曲目順接入第二樂章。這裡依然是慢板, 由悲慘連綿的合奏進入, 後來, 小提琴主導了, 它在說故事, 而其他樂器則在對答, 像歌劇的感覺; 第三樂章則是小步舞曲, 小提琴先搶拍進入, 是維也納宮廷形式的舞曲氣氛, 異常優美, 低音則為曲目的底聲帶來跳躍感和舞蹈感, 當中大提琴的部分相當重要, 其他樂器要突出它的重要性; 第四樂章, 則是快板, 合奏和獨奏都是快板, 這部分除了發揮了海頓自己所想的音樂外, 交替出現的弦律令獨奏技巧和整體氣氛都是當中的重點。
第八號交響曲「夜晚」第一樂章開頭就直截了當以快板速度的奏鳴曲式進入主題, 這樂章甚至整曲都相當淡化大協奏曲樂器鋪排鮮明的風格, 長笛就像夜蟬聲般, 提醒著黑夜的來臨和歸家的信息; 第二樂, 則由提琴弦樂們帶來兩次重複的旋律和主題, 是夜曲的氣氛。大提琴則跟其他管樂造就氣氛並一同前進。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再次來到, 今次管樂器終於成為此樂章的主角了, 第一段主題以管樂主導的合奏較多, 中段開始則由低音提琴為主導, 是整段弦樂和數字低音之間的進行, 低音提琴的表現特別引人注目; 第四樂章題為「暴風雨」但感覺並不恐怖和震撼, 它以忽大忽少的力度和音量的強弱來表現夏天暴風雨的景象, 雖然感覺未必如想像般, 但以這樣的方式創作可說是後來標題音樂的雛型。
此盤由一位名不經傳的指揮家Wilfried Boettcher帶領Vienna Festival Chamber Orchestra進行傳譯。三首交響曲以第六號最為突出, 但整體依然相當精緻和優雅, 在第八號中的第二樂章亦甜美而寧靜。弦樂的表現特別優秀, 令人想追尋當中樂手的名字, 只是一些拍子和曲目的速度和對比不是相當明顯, 但依然流暢而優美, 是認識海頓的好盤。
Haydn* - Kammerorchester Der Wiener Festspiele*, Wilfried Boettcher – Symphonies No. 6 "Le Matin" No. 7 "Le Midi" No. 8 "Le Soir" TV 34150S, (早期版) Turnabout $130 NM/ NM Made in US Year: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