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rice Ravel, César Franck, Hector Berlioz, Georges Bizet, Charles Gounod, Camille Saint-Saëns, Cla
1871 -72年, 在Charles Gounod於倫敦定居期間, 他打算寫一套鋼琴組曲名為滑稽的組曲(Suite burlesque), 用來諷刺一位名為Henry Chorley的樂評人。當時在英國的贊助人Georgina Weldon對此甚感興趣, 並在形容Henry Chorley方面給予了不少意見, 如: 瘦削而刻薄, 說話高音得像女高音的人, 紅髮毛茸茸馬騮等。這都使他有更多靈感和想像空間, 完成作品後, 正當他想把作品獻給她的時候, 她卻不幸因病離世了。於是贊助人Georgina Weldon提議把作品重新訂題, 並改名為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 (傀儡的葬禮進行曲), Gounod在放棄了組曲一部分, 並將之改編成單樂章的鋼琴曲目, 由Goddard & Co推出, 並改獻給當時興業德音樂會杜音樂學院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樂手Alfred Viguier之鋼琴樂手妻子Madame Viguier。
Gounod深明此曲將會流行於未來的日子, 於是他在1879年, 把此曲改編成一首輕鬆的交響曲。他把自己幽默的個性現實驗性地放入此曲中, 此曲中從開始我們便聽到一個
模仿葬禮遊行的感覺, 正常來講應該表現出哀傷的氣氛, 但他卻使用了正常偏快的速度, 而且故意讓樂器發出奇怪的聲響, 使人感到不正經, 而且會心微笑。後來, 此曲在1950年代的確紅遍全球, 當時電影導演Alfred Hitchcock常使用此曲作為他電視節目, 諷刺主題, 懸疑和奇異系列的開頭和結尾曲, 於是Funeral March of a Marionette的旋律就成為了不少群英國人心中不可動搖地地位。簡單來講, 此曲由一隻木偶的決鬥開始, 它一開始便死亡了, 於是葬禮隊伍進入, 後來, 曲目以一個對比鮮明的中心點, 在曲目休息的部分停下輕鬆爽快的部分, 並進入嚴肅而帶哀傷的結尾作為點題。此曲由荷蘭指揮家Willem van Otterloo指揮, 此人難得地被收錄了在此集中。他的指揮明快而生猛, 聽得出是很忠於原著, 但卻不死板, 而且自己進行過深思熟慮的研究, 故在此曲他帶領出應有而鮮明的分別, 亮麗而且聽得很爽快!
Gounod有一惡習, 就是常常強吻別人, 這使人對他的個人來講是好壞參半, 但他的創作對法國古典音樂影響甚大, 如大家都認識的比才(Bizet), 日日都見到的皇家芭蕾舞中的重要作品作曲家Massenet, 動物狂歡節作曲家聖桑, 後來的Ravel等, 但名氣卻不如以上所講之人, 他亦是19世紀法國音樂的中樓底柱, 如果沒有他的音樂, 尤其是歌劇支持, 法國音樂在歐洲國家中便顯得無聲無色了。故此盤A Festival of French Music絕對要提及此人, 其他曲目如: 動物狂歡節, 德布西的La Mer和比才的L'Arlésienne Suite No.2相信不用我提了! 樂團指陣容方面可謂高手雲集, 是認識法國音樂的好盤!
Maurice Ravel, César Franck, Hector Berlioz, Georges Bizet, Charles Gounod, Camille Saint-Saëns, Claude Debussy, Gabriel Fauré – A Festival of French Music 6780 030 (2LP, 英版) Philips $200 NM/ NM Made in UK Year: 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