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mann - Grie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Krystian Zimerman, Herbert Von Karajan – Klavierkonzert
今日情人節, 我為大家帶來一首浪漫的鋼琴曲。那是舒曼在新婚之後的第二年獻給克拉拉的情深作品《A 小調鋼琴協奏曲》, 是舒曼一生最幸福的一年完成, 創作力達到個人高峰, 曲目主題鮮明, 表現了他為追求和爭取幸福生活的信念。那是浪漫時期非常重要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後來更被譽為是《世界五大鋼琴協奏曲》之一,是演奏廳常見之曲目。
超技為主流的作品的作品當道, 使舒曼感到很乏味。直到1835年孟德爾頌彈奏了自己創作的《G 小調鋼琴協奏曲》, 那是一首不以炫技為重點的鋼琴協奏曲, 這對舒曼對於鋼琴協奏曲的觀感有著相當大的衝擊和啟發, 並開始想創作一首概念嶄新的鋼琴協奏曲。1836年, 舒曼開始從他的《新音樂雜誌》從平時寫著的樂評表達他反對當時作曲家拘泥於形式和炫技為焦點的個人觀感, 因為他認為這樣會降低了創造新形式和新風格的潛力。1840年, 他與克拉拉結婚後, 在自己和克拉拉的期望下, 嘗試了解和創作本身不擅長的管弦樂曲, 翌年, 他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和《第四號交響曲》。孟德爾頌在萊比錫指揮了舒曼的《第一號交響曲》獲得成功, 此舉鼓舞了舒曼, 同時剌激了舒曼想創作鋼琴協奏曲的決心。 於是, 在克拉拉的鼓勵下, 舒曼開始創作《A小調鋼琴與管弦樂的幻想曲》, 以挑戰傳統鋼琴協奏曲和對炫技鋼琴曲作出回應。此曲約三個星期左右便告完成, 相當快。愛夫心切的克拉拉立刻在作品完成後不久, 在大女兒Marie Schumann出世前兩星期, 腹大便便地親自與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彩排演出, 但可惜卻沒有得到聽眾熱烈的反應。直到1843年, 舒曼依然念念不忘, 想把《A小調鋼琴與管弦樂的幻想曲》推出, 但由於沒有人試過以單樂章的方式推出鋼琴協奏曲, 故走訪六個出版商都沒有一間願意為此出版。舒曼為此大受打擊, 又開始出現神經衰弱的症狀, 最後曲目便暫時擱置。直到1845 年時, 已搬到德勒斯登居住的舒曼與克拉拉, 無論心情和創作靈感都開始回復。他再次聽到了好朋友孟德爾頌的鋼琴協奏曲, 於是, 最後決定把《A小調鋼琴與管弦樂的幻想曲》作為第一樂章, 並加上兩個樂章, 以《A 小調鋼琴協奏曲》完成作品。1845年12月4日克拉拉擔任鋼琴主奏, 和裴迪南希勒擔任指揮進行首演, 獲得很好的評價, 成為了十九世紀最著名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 樂譜上標示著「深情款款的快板」。第一主題在A小調上, 常運用鋼琴與管樂器的對話, 巧妙地出現, 感覺是壓抑和很多的疑問。而第二主題則以C大調開展, 充滿生感力和對未來的盼望, 兩個主題, 鋼琴和樂團相互交替, 並以多聲部加上重複聲部來增加鋼琴的音量以跟樂團的宏大達到平衡, 而當樂團奏出旋律時, 鋼琴會以不斷漸進的方式把旋律鎖定, 造出真正需要的氣氛而不只是鋼琴炫技樂團伴奏那般; 而第二樂章是F大調三段式的「優美的行板」, 以間奏曲」的方式表現。在克拉拉不斷的關心和照顧, 這段在後來寫作的樂章充滿甜美和感激的情感。樂章以弦樂與鋼琴優美的對答中展開了主題, 醉人爛漫的氣氛盡是舒曼對克拉拉的依賴, 此類協奏曲在以往是少見到的, 因為男性的形象以往不常見於此態; 樂曲在沒有間斷的情況下進入第三樂章, 鋼琴走出一段輝煌的旋律, 弦樂在其後以上升音階提升氣氛。此段中, 舒曼研究了不少韓德爾的作品, 並以巴洛克時期的舞蹈曲目為主題。主題清晰地由弦樂器確立開始後, 鋼琴再對之呼應, 大家又再如第一樂章般, 互相對話和互動, 而整個第三樂章都在以幻想曲式不明顯地呼應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 關係密切而且巧妙, 結尾則由鋼琴彈奏出令人吃驚艷的旋律, 象徵熱情, 信心和勝利的形成高潮而華麗地結束樂曲, 非常精采, 克拉拉在晚年時經常公開彈奏此鋼琴協奏曲, 是她終身難忘的曲目, 亦重申和強調了舒曼一個重要的主張「音樂生形式, 而非形式生音樂」。
Krystian Zimerman穩健和充滿詩意和靈性的風格, 是彈奏此曲的最佳人選之一。年輕的Zimerman在詮釋相當注重和照顧每一個細節, 故出來的音色清澈而充滿美感, 在表現應有的速度時, 造句亦相當清晰和完美, 而具活力的同時亦不失莊重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揚叔就不用說了, 他的管弦處理在第一樂簡直如交響幻想曲般壯麗, 又沒有跟Zimerman鬥大聲, 相當難得。
Schumann - Grie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Krystian Zimerman, Herbert Von Karajan – Klavierkonzerte • Piano Concertos 2532 043 Deutsche Grammophon $160 NM/ NM Made in Germany Year: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