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的《星王》(Le roi des étoiles, The King of the Stars)

《星王》

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的《星王》(Le roi des étoiles, The King of the Stars)清唱劇創作於1911 - 1912年, 並於12年夏天完成全曲的譜寫,那時, 他亦在創作其大作《春之祭》。《星王》俄稱為 "Zvezdoliki", 字面意思是"Starface"。作品是創作予大型男聲合唱團和完整的交響樂團 (當中包括鐘琴和兩台大鍵琴), 而歌詞則取自象徵主義詩人Konstantin Balmont的作品, 作品於後來1913年才被P. Jurgenson正式推出。當時, 史特拉汶斯基取詞較著重其讀音和語調, 並不在意其潛在內容和意思, 他曾說 "Its words are good, and words were what I needed, not meanings."作品完成後, 他把作品題獻給在演出《火鳥》後認識, 並惺惺相惜認同大家風格相近的德布西 (Debussy), 但德布西當年卻因質疑在此曲目中, 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調性進行之複調性所產生的語調問題, 故視之為不能演奏, 故曲目要去到1939年4月19日, 由Franz André指揮the Orchestra of Radio Brussels, 進行首演。

曲目的合唱部分由四個部分組成, 其特點為密集的佈局和利用三和弦(Triad)的基礎作為和聲並上七, 九, 十一, 十三音, 而在聲樂部分他使用與樂團完全不同的和弦組合構成, 例如: 樂團使用C大調 Dominant (Mood Theory)九和弦, 而聲樂部分則使用G大調的七和弦, 產生的問題就是我們俗稱的 "撞到七彩", 用法極具前瞻性, 這套理論基乎去到爵士樂冒起的時候才被廣泛接納, 難怪連德布西都質疑其可能性。

此盤的重點其實是另一首, 大家都熟悉的曲目《春之祭》, 由於《星王》與《春之祭》於同一時期創作, 故放在同一專輯亦相當合適, 而因《星王》難得演出和《春之祭》精彩的演繹關係, 故此盤後來成為名盤。名盤的指揮家名為Michael Tilson Thomas, 相信大家對他已有一定的認識, 除了指揮San Francisco Symphony著名和創立New World Symphony Orchestra外, 他更策劃Keeping Score計劃, 使人類能夠利用網絡的方便去接觸更多的古典音樂, 而72歲的他, 上一次來中國只是剛剛2016年的事。在此盤中, 《星王》的部分就像望向浩瀚的星海般, 而《星王》則在當中走出來, 壯大的男聲將他的光明引出, 一輪讚美後他把他的能力和偉大顯示在眾人的眼前, 然後慢慢遠離, 短短五分鐘, 令人無限聯想的佈局!《春之祭》方面, 他把高潮的部分以宏觀的佈局, 不斷向前推進, 使整個《春之祭》的氣氛和氣勢以充滿爽勁而決斷的方式帶出, 既銳利, 又明亮, 令人霎時既反應不來, 沒有過份誇張的音響效果營造, 而整個《春之祭》都是平衡而貫通的, 聽完Side 1令人急不及待轉向另一面。

Igor Stravinsky / Men's Chorus Of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Michael Tilson Thomas ‎– The Rite Of Spring • King Of Stars 2530 252 Deutsche Grammophon $220 NM/ NM Made in Germany Year: 197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