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ir Simon Rattle ‎– Mahler: Das Klagende Lied

1875年, 馬勒進入維也納音樂院, 並在大學兼讀哲學與歷史, 那時候, 他認識了Bruckner , 並開始致力於研究華格納的作品。1881年時, 他參加了音樂院學生爭相競爭的獎項「貝多芬獎」, 「貝多芬獎」對於音樂院學生來講是一個對新作曲家的能力之肯定, 故馬勒當然認真參選。他以這首《悲歎之歌》(Das Kagende Lied)作為參選歌曲, 而且對之充滿信心。馬勒在小時候大約四、五歲, 還未認識音符時已經會作曲, 但直至創作《悲嘆之歌》時才真正滿足並承認自己的作品。在馬勒回顧其創作生涯時他說, "我認為真正屬於我馬勒的第一部成熟作品, 是為合唱, 獨唱和管弦樂隊所寫的《悲嘆之歌》,正因如此我才把它編為作品第一號。"雖然是充滿信心, 但由於當時的評審是對Bruckner及其學生極為反感的布拉姆斯和常常把Bruckner的作品評得一文不值的漢斯力克 (Eduard Hanslick), 故馬勒自然因而落選。對此馬勒曾首感嘆地道"如果當時音樂學院的評審, 把貝多芬獎頒給我的《悲歎之歌》, 我的一生一定與現在大不相同。"最後獎項頒給了馬勒的前教授Robert Fuchs, 但我想大家未必見過這名字, 就連錄音也少之有少。此事令馬勒放棄做全職作曲家, 改以指揮謀生, 但不到十年, 連布拉姆斯都被其指揮所感動。

此曲以獨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混聲合唱與管弦樂而寫的清唱劇作品, 是一首交響版康塔塔 (Cantata), 內容和歌詞是根據德國文學家路德維希·貝赫斯坦所收集的德國民間神話傳說詩集《新德意志童話》中, 創作中世紀神話故事的兄弟之文學作品《唱歌的白骨》(Der singende Knochen)改編而成。馬勒在1878年已開始創作, 雖然很快便完成歌詞部分, 但音樂部分則在1880年才完成。在創作的期間他除了指揮外, 更要到維也納以外的地方教鋼琴。

作品以敘事詩形式, 由三個部分組成, 故事講述一對兄弟各自競爭象徵愛情的紅花, 弟弟率先得到紅花, 並自鳴得意, 故產生殺意的兄長便用匕首殘暴地殺害了弟弟, 把紅花據為己有, 更把屍體藏於菩提樹下, 得到紅花的兄長藉此向公主提親, 最後成功與公主結婚。有一天, 一位路經菩提樹的遊唱詩人在樹下發現了弟弟的骨頭, 並把它製造成一支笛子。當第一次吹奏時, 笛子竟唱出兄長殺害弟弟的故事。於是, 遊唱詩人決定將兄長的暴行公誅於世, 使兄長得到應有的報應。

第一部分為森林傳說 (Waldmarchen), 講述爭奪紅花和弒弟之過程; 第二部分為遊唱詩人 (Der Spieimann), 敘述弟弟的骨被製成笛子並唱出遇害故事; 第三部分則為婚禮事變(Hochzeitstuck), 婚禮的現場, 遊唱詩人揭穿暴行的場面。

此專輯為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CBSO)的現場演出錄音, 當時於被廣譽為當年來蓋得最好的建築之一伯明罕交響廳錄製的, 並捕捉了整個音樂廳的優點和特性, 在錄音方面, 此盤質素相當高, 所有細節, 立體都相當可取, 非CD可比。年輕的Rattle詮釋雖然偏快, 依然精確, 某些樂段營造得特別有點刻意, 但亮麗而宏偉, 層次感非凡! 當中女中音的Alfreda Hodgson的表現很搶耳, 值得留意! 此盤為此作品之名盤, 馬迷萬勿錯過!

Sir Simon Rattle ‎– Mahler: Das Klagende Lied DS-38159 Angel Records $180 NM/ NM Made in US Year: 198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