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Karol Szymanowski : Dorati, The Detroit Symphony ‎– Symphonies No. 2 And No. 3

Karol Szymanowski, 一位繼蕭邦之後, 繼續堅持使波蘭的音樂於世界舞台上佔一席位的作曲家。他自小具音樂天份, 在富庶的貴族背景下吸收大量音樂知識成長。而其音樂的天份則在1898年完成的九首鋼琴前奏曲下反映出來, 當時的Szymanowski才年僅16歲。

1905年, 他前往柏林學習和交流, 與多位波蘭具前瞻性的音樂家, 組織一名為「青年波蘭」的音樂組織。他們出版音樂刊物, 並發表不少波蘭當代音樂家的作品, 使各國都能認識波蘭的音樂傳統。除了傳統波蘭音樂外, 他更開始喜歡當時的後浪漫主義音樂, 故1906年於華沙舉行的「青年波蘭」音樂會中發表了風格跟Richard Sturass非常相近的作品《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Op.12, M12), 但最後還是未得到廣泛的注意與知名度。

不久,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展, 他回到其出生地Timoshovka避難, 並從中開始探究不少具宗教和民樂元素的音樂, 從而於1916年創作了加入了聲樂元素和具豐富文化和神秘主義意識的第三號交響曲《夜之歌》, 此曲已收錄在此盤中,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大戰過後, 共產黨發起革命, 波及了他的家鄉和財產。但局勢沒有使他如同儕Rubinstein般移民到美國, 反而選擇移居到華沙繼續創作, 因為唯有在波蘭, 他才能繼續不斷發掘創作的靈感。

明明已經熟悉和掌握當時法國與德國的作品, 何以波蘭在音樂上的地位看起來總是落後於人? 於是他又開始研究和創作當時最時興的印象主義風格。後來, 在熱切希望國家的音樂可更上一層樓的期望和他的創新音樂教學形式不斷受到反對下, 他決定放棄在在華沙音樂院的院長職位, 繼續研究波蘭民樂和創作。

1932年, 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但依然完成了一首《協奏交響曲》(Symphonie concertante,Op.60), 使用的雖然是舊名字, 意念上卻融洽了民謠節, 鋼琴的特性和後浪漫主義式的交響曲。但由於身體健康理由, 他沒有能力應付曲目中複雜的鋼琴彈奏部分, 最後被逼放棄。幸好, Rubinstein曾努力演奏此曲和為其錄音, 作品總算被不少人認識。1937年三月, 他與蕭邦同樣因為肺結核而逝世, 享年只有54歲。40年代至今, 不少指揮家也願意指揮和推薦他的曲目, 他的努力和心願總算得以流傳。

當中第二號交響曲是Szymanowski於1909 -10年的作品, 創作歷時十年, 以兩個樂章組成。除了是波蘭交響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亦是他早期最精彩的作品, 同時見證了早期研究華格納與史特勞斯風格的成果。1911年8月他在寫給好友的信上道「真高興這首交響曲能夠讓你留下深刻印象, 這正是我想要的。老實說我真的對它感到有點驕傲, 我在構思的時候採用了某些不可思議的手法好抵擋那些會讓少不更事的藝術家心動的絢爛幻影, 於是我創造出一種只有我瞭解的純粹、不願妥協的美感」對的! 曲目卻是以不少強烈而激昂的對比造就不願妥協的感覺。

首先, 第一樂章是中庸的快板, 小提琴優雅地開展, 然後浩大感覺重複了開始的旋律, 後來再精彩地發展下去, 當中, 不同的樂器與之和應, 但用的都不是相當和諧的音階, 然後又回到小提琴的優美, 前衛、華麗而令人期待, 期待下一秒的佈局, 的確是承襲了華格納的戲劇性和史詩式; 第二樂章則是一段主題、六段變奏與賦格, 由一段主題開始, 不斷推進的浩瀚, 帶來後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和場景轉換, 旋律熱情地以不同的方式重複, 既前衛, 一些突如其來的停頓位又使人抖不過氣來。

看一看指揮才想起, 原來那是大家都認識的Dorati, 怪不得, 細節和層次感那麼層出不窮和精緻, 就像把你帶進疑幻似真的夢中, 第二樂章後半部分, 一下子來一下重拍, 強烈的下沉感, 令人感到不安, 同時又相當過癮, 是一張驚喜一浪接一浪, 相當精彩的作品。

Karol Szymanowski : Dorati, The Detroit Symphony ‎– Symphonies No. 2 And No. 3 LDR 71026 London Records $160 Media/ Sleeve: NM- /NM Made in Netherlands Year: 198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