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Hebden – Six Concerti For Strings, Op. 2
- Chung Sing Au Yeung
- 2017年1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今日為大家介紹一位十八世紀末期的巴洛克時期英國作曲家John Hebden。他名不經傳, 只因為他只有兩份作品, 一是六首長笛與古鍵琴的協奏曲, 另一則為此盤的六首弦樂協奏曲。
Hebden自幼父母雙亡, 但卻有幸受到不俗的教育, 包括非常好的音樂教育。這使他生活不至於坎坷甚至習得大提琴, 中提琴和低音管的演奏技藝, 能為當地的小樂團創作曲目, 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多點樂趣。1732年, 他娶了Mary Priestland為妻, 同時所習得之樂器技術亦開始得到注意, 可惜收入並不算多。翌年, 他的兒子出生, 但妻子卻在不久之後死去。生活的艱苦加上種種不幸逼使他要把兒子放棄, 繼續專注演奏的事業。在不斷努力下, 他帶領的《城內好手藝樂團》(all the best Hands in Town)開始在York Assembly Rooms 演出, 並得到大作曲家韓德爾的贊助人Richard Boyle賞識。
30歲那年1742年, 他掌握到一個機會, 能成為the orchestra at Vauxhall Gardens的大提琴與低音管首席樂手, 故他遷到倫敦去, 到大城市發展。而在韓德爾的親自指揮下, 他還曾表演過彌賽亞, 但無奈收入依然微薄, 為了生計, 經常待在團裡待命。後來, 他於1765年因病逝世, 雖然他能及時把遺產寄給孤兒院的兒子, 但遺產最後依然不多。
後人發現John Hebden寂寂無名的原因是因為他當年曾經堅持不寫通俗作品的原則所致, 故最後只有兩份作品。但作品的質素亦相當高, 當年1750s有訂閱作品的多是作曲家同儕和上流社會之人士, 最後還曾經流傳到德國。而六首弦樂協奏曲, 當年只出版500份, 至今僅存在六本, 兩本在英國, 一部在比利時, 而有三部在美國。作品其實只是在近代1980年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被發現, 發現的人為Ruzena Wood。有賴她的發掘, 沉睡200年多的作品, 終於重見天日! 這套悅耳的協奏曲, 曲風深受意大利風格影響, 亦是十八世紀英國人喜歡的大協奏曲形式, 旋律優美, 對位走法既流暢又華麗, 令人耳不暇聽。第二首協奏曲我個人尤其歡喜, 首先是快版樂章, 合奏形式開始, 帶出了優美歡快的主題旋律, 一輪精彩的大小中提琴對位後, 第一小提琴開始了樂章第二個主題, 那是一個較慢的部分, 甜美而輕鬆, 令人印象深刻。當大家正回味剛剛的甜美, 第三樂章第小提琴帶領下精神生氣地進入。 沒有巴赫的嚴肅, 卻帶著豐富而美妙的旋律性, 喜歡弦樂的朋友相信會大感過癮!
此盤由Adrian Shepherd帶領, 樂團名為Cantilena, 是70年代的室樂團, 當年常見於維也納和英國, 以推廣和演奏巴洛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古樂為主, 詮釋的角度中肯, 沒有投入過多的感情, 保持了巴洛克曲目的神聖感之餘, 亦為巴洛克曲目帶著新的感覺。而剛才提及的發現者Ruzena Wood, 為此團之顧問, 此曲發現後, 第一時間就在他們手上, 可說是瑰寶中的瑰寶, 聽得出的用心演繹!
John Hebden – Six Concerti For Strings, Op. 2 ABRD 1082 Chandos $180 Media/ Sleeve: NM- /EX Made in UK Year: 198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