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rto in C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Menuhin
1777年, 莫札特於一次巡迴演出時, 於Mannheim客居了四個半月, 當時他收到父親Leopold Mozart的信, 信中寫道:「 巴黎是歐洲時尚的中心, 聚會了世界上流社會人士。…你即刻前往巴黎! 在那裡找你的定位和在巴黎贏得你的名聲吧! 」笠年, 他就到達巴黎。
1778年, 正是法英開戰前夕, 巴黎雖然開始混亂, 所謂貴族之間的地位亦開受到影響, 但依然是如父親所講的歐洲藝術的中心地。莫札特記得上一次跟父親來的時候, 得到格里穆男爵的熱情款待, 今次來到巴黎, 莫札特也就請男爵幫助引薦。當中, 他認識到法國駐英大使德.紀尼 (Adrien-Louis de Bonnires, duc de Gunes)公爵。此公爵很得瑪麗皇后的重用, 故莫札特打算討得公爵歡心, 冒求入宮取得一官半職。於是, 他開始為每天公爵的女兒上兩小時音樂課。德.紀尼公爵作為一個相當喜歡演奏長笛的樂手, 對莫札特甚為欣賞, 而女兒亦從中找尋到彈奏豎琴的興趣。莫札特在1778年5月4日, 寫給父親的信上說:「德.紀尼公爵很會演奏長笛。我教他女兒作曲, 她演奏豎琴也很好。」 不久, 女兒要出嫁了, 德.紀尼公爵委託他為此寫一首樂曲。然而, 莫札特知道公爵為人不太「識做」其實不願意提筆, 但考慮到公爵的女兒是他的學生, 故只好勉強答應, 寫下此長笛與豎琴的協奏曲。雖然不願, 加上本身對長笛沒有好感, 但長期缺錢的莫札特依然盡力創作, 沒有草草了事, 並考慮到公爵擅長的音域。最後, 在優美的旋律下, 長笛與豎琴各自發揮了其音響特色, 為整個婚禮帶來浪漫而幸福的感覺, 亦是他在巴黎時期具華麗法國風舞蹈的名作品。
此盤收錄了此曲第三樂章的稍快板, 它是2/ 2 拍子輪旋曲的樂章。此樂章中, 第一小提琴提出的輪旋主題由弱拍開始, 是嘉禾舞曲的風格。然後, 雙簧管與法國號重複主題。豎琴在管弦樂的推進下清脆地登場, 然後長笛則以類似回音或模仿方式與之對話, 而豎琴則以分解和弦音型伴奏。當中既緊密又突出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樂器之美感, 既優雅又輕快。
長笛樂手Elaine Shaffer是年輕的美藉樂手, 在此盤之前已多次跟Menuhin的樂團錄音與演出, 與豎琴和應時, 對話的順接造得相當自然和柔美, 而作為豎琴樂手的Marilyn Costello則從費城樂團而來, 音樂感動感充滿, 而且經驗充足, 把樂團整體的感覺和質素提升了不少。此盤收錄了1964年6月Angel推出的最佳產品, 是Promotional Use的唱片, 為唱片店提供了高質素的示範外, 亦是當月的精品和名盤! 除了對每首挑選的歌曲指出了其特別之處之外, 更有趣的, 是教你j讀出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名字。記住當中出色的指揮家Yehudi Menuhin, 是讀作yeh~HOO-dee MEN-yoo-in。
Angel Releases for June 1964 (For Promotional Use Only) Conductor: Yehudi Menuhin Georges Pretre Efrem Kurtz Orchetra: Bath Festival Orchestra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 Tracklist: Water Music (Handel) Romeo and Juliet(Prokofieff) Concerto in C for Flute, Harp and Orchestra (Mozart) Suite in A minor for Flute and Strings(Telemann)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Mozart) Concerto No.1 in C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Haydn) Symphony No.3 in C minor (Saint Saens) $140 Year:1964 Media/ sleeve: NM-/ NM Made 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