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C大調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C major, Op.48)

祝各位聖誕快樂!!《Nutcracker Suite》胡桃夾子是聖誕節必奏必聽的曲目, 但今日介紹的不是此曲。 《1812慶典序曲》相信是很多人鐘愛的曲目, 但柴可夫斯基自己就不太喜歡, 在與贊助人梅克夫人(Madem von Meck)的信中, 他提到自己根本上不喜歡這種熱鬧喧嘩的管弦樂曲, 故在創作《1812慶典序曲》的時候感覺上舉步為艱, 無從入手。完成此大作, 在同期創作的曲目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C major, Op.48))可謂功不可沒。

在創作《1812慶典序曲》的過程底下, 他想創作多一首小夜曲以表自己追尋古典形式風格音樂的想法。莫札特是他極為崇拜景仰的大師, 此曲的結構與莫扎特一系列的弦樂小夜曲相似, 同樣由四個樂章組成, 但聽起來的原創性甚高, 是以自己的方式和認知創作而成。在創作此曲時, 他一直覺得有一股來自內心的動力驅使著他努力創作, 最後靈感如泉湧出,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首作品。作品完成後, 他立刻去信給出版商, 表示要馬上發表此曲。1881年, 《C大調弦樂小夜曲》由Eduard Napravnik的指揮下於十二月三日進行首演, 獲得空前的熱烈反應, 亦是柴可夫斯基為愛樂者和莫札特帶來的聖誕禮物。而《C大調弦樂小夜曲》的靈感亦影響著《1812慶典序曲》, 曲目在1882年亦告推出。

柴可夫斯基坦言此曲受不少莫扎特的影響, 故第一樂章是他向莫扎特致敬的一章, 如果感覺相似的話, 他也會引以為榮。他又說“當你仔細聆聽這部樂曲的時候, 它真正的意義仍然是一部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的小夜曲。第一樂章是C大調小奏鳴曲式的小品。由行板開始, 後轉中庸的快板。序奏主題嚴肅有力, 浪漫雄壯的感覺下, 色彩沉鬱而略含哀怨, 在大提琴的旋律後, 小提琴和中提琴亦以相似的形式模仿, 後來, 小提琴和中提琴以弱奏斷音拉G大調開始第二主題, 用八度音對味重複。接著, 第二小提琴加入, 中提琴繼而合奏相同旋律, 然後, 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以自由地發展旋律, 最後恢復原調; 第二樂章圓舞曲。柴可夫斯題為:“甜蜜地, 但極盡優雅之能事。中速3拍4的拍子, 以熟悉的旋律為題, 這旋律同樣在《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出現, 感覺像一個小型舞會般, 典雅優美, 華麗的主題不段延伸, 充滿著生命力; 第三樂章是悲歌, 以弦樂齊奏著哀傷的和絃作為序奏, 充分地展現了他獨有的憂鬱氣質。而三部的曲式中, 以中間部分最為突出, 中提琴和大提琴緩緩地銜接演奏出甜美的旋律, 再由小提琴演奏更為高亢的部分, 是樂章中稍微蓬勃的一段, 然後, 樂曲逐漸緩和下來以哀傷的和弦結束了樂章; 第四樂章為終曲, 快速輕巧的序奏來自俄羅斯民謠《在牧場》, 是以俄羅斯為主題的旋律, 採用了行板奏鳴曲式進行, 而第一主題為俄羅斯民歌《在綠色的蘋果樹下》, 感覺喜歡樂而活潑, 與序奏形成鮮明不同的對比, 然後, 第一樂章主題的旋律再度從柴可夫斯基的加強音(Marcato)標示下出現, 形成首尾呼應的效果, 但感覺卻是令人難忘而滿足的。

作品是柴可夫斯基少數帶著溫暖感覺的作品, 時而灰沉, 時而歡快, 溫暖動人的旋律為寒冷的聖誕帶來溫馨與浪漫的感覺, 是柴可夫斯基為愛樂者和莫札特帶來的聖誕禮物。

卡拉揚的指揮本身就是很精緻, 清晰和分明, 在柏林愛樂傲人的合奏能力付諸下, 感覺壯麗精彩。簡單的小夜曲, 本身就是一部小品, 但在他手上則成為一首大曲目。 該快則快, 該強調則強調, 60年代的揚叔在此類曲很少錯重點, 柴可夫斯基想人記住第一樂章的序奏, 他便用厚重線條有力的感覺刻在你腦海, 第二樂章則是圓舞曲, 他把舞蹈成分拋開了, 感覺像純音樂, 同樣令人飄飄然, 而悲歌亦帶出既甜美又哀傷的旋律。另一面的《Nutcracker Suite》亦是初聽老柴的入門好盤, 使你對老柴和揚叔一聽入迷。

地址:尖沙咀漆咸道南45-51號其士大廈尖東堡商場地庫B96號舖

Tchaikovsky - Karajan, Berlin Philharmonic ‎– Serenade For Strings - Nutcracker Suite 139 030 Deutsche Grammophon $180 NM/ NM Made in Germany Year: 1967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