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3 Scotch / Fingal's Cave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Sergiu Comission


1829年, 孟德爾頌應倫敦愛樂協會的邀請, 到英國進行巡迴演出。完成演出後, 他前往蘇格蘭旅遊, 期間到訪蘇格蘭女王(Mary Queen of Scotch)瑪麗之家而著稱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 該處發生了因嫉妒而生的悲劇故事, 而當他走到宮殿旁邊的修道院遺跡,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情人當年便是在該處某個陰暗角落裡因被列強的嫉妒下遭到殺害, 於是靈感湧現的情況下, 他寫下16小節樂句, 為《蘇格蘭》交響曲的序奏部作了一個開始。他在書信當中, 提到參觀古堡的感想:「快接近黃昏的時候,我們一行人來到了霍里路德古堡,在古堡的教堂當中,我找到了寫作『第三號交響曲』的靈感。」 而在蘇格蘭的旅行途中, 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 他前往赫布里底群島 (Inner Hebrides of Scotland)的途中, 經過了無人島斯塔法島 (Staffa)上的蝕洞《芬格爾洞窟》, 得到靈感。此蝕洞因長年受海洋波浪的侵蝕而逐漸形成蝕崖和洞窟, 而大自然的魔法使洞窟被許多六角柱形岩石覆蓋, 最後人類沿著有這種岩柱的山壁走, 可以走到洞口。旅行之後, 在第四號交響曲創作前, 他想起了平時所熟識的歌德作品, 《芬格爾洞窟》之《芬格爾》是Celtic民間傳說中的英雄, 他的事蹟由其子奧西安所傳頌, 在18世紀時, 《奧西安詩集》的出版對歌德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此詩集對於有關於黑夜、霧幔、風暴和海濤的描寫, 帶著憂鬱感傷的詩意, 在歌德的作品中亦不難看到, 而孟德爾頌也從詩篇中的意景加上藉著對洞窟的感受, 寫下了序曲的開始主題, 並立馬立去信給他的姐姐法妮, 譜上附註説:「為了讓姐姐知道我在赫布里底群島受到多大的感動,就把浮在我腦海裡的旋律寄給姐姐。」曲目完成於1830年12月16日, 最初稱為《孤島》(Die Einsame Insel), 後來在1832年6月20日改名為《赫布里底群島》。但由於總譜上的曲題寫為《芬格爾洞窟》, 現在通稱為《芬格爾洞窟》序曲。當時一同首演的, 還有他最享負盛名的序曲《仲夏夜之夢》。 曲目並不屬於任何歌劇, 又沒有故事, 亦不算是標題音樂, 只是作品對情緒和風景帶著不少描寫性, 故常被當成一首獨立的管弦曲目, 有別於一般序曲。此類描寫性的曲目是孟德爾頌的拿手好戲, 而且會把他相當多的技術放進當中, 故聽此曲, 就像看著一幅畫般, 既有強風拍打著海面和石壁的層次感, 又令人感嘆蘇格蘭美麗的大自然和氣勢。當時, 連討厭孟德爾頌的華格納, 也盛讚此曲「像第一流風景畫」。 曲目開始就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管奏出海濤般的層次感, 然後一斷又一斷漸大漸少, 就像海浪般又來又去, 這就是孟德爾頌旅行後寫下的旋律, 亦是此曲的第一主題。帶著情緒的旋律使人就似坐著小船般, 在翻滾的波濤中看到洞窟, 大自然的力量和動人的美景就在眼前, 當中有溫暖和帶著希望的旋律。最後, 一下又一下強勁的定音鼓就像打到岩壁的波濤, B小調的孤獨感由管樂奏出, 灰沉的天空, 海浪翻滾, 回望崖邊的草原, 整個構圖就像一幅圖般, 就如華格納所言。 指揮Sergiu Comissiona為羅馬尼亞最出名的指揮家之一, 其擅長之起伏與精湛的描情寫景方式, 指揮此曲可謂一絕, 每一下鼓聲每一下尾聲的收飾都使曲目的戲劇感和畫面更加突出和刺激。而Turnabout的錄音氣勢強勁, 保證有驚喜! Mendelssohn Symphony No. 3 Scotch / Fingal's Cave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Sergiu Comissiona /Quadraphonic QTV-S 34604 Turnabout $120 Media: NM/ Cover: EX Made in US Year: 197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