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gei Prokofiev – Alexander Nevsky / War And Peace (Highlights)
俄國作曲家普羅哥菲夫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 一直於世界各國避難, 除此之外, 更從不同的地方學習更多的音樂, 如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地。而在造訪美國期間, 更開始曾鑽研電影配樂的創作的要訣。在1936年他決定回到俄國定居, 並開始建立自己具民族音樂特色, 鮮明易懂的新風格。而在1938年,
他運用西方所習得之配樂技巧配合俄國音樂的特色創作了電影《Alexander Nevsky 》的配樂。
1937年, 蘇維埃政府預料納粹德國擴張領土的野心將會導致全面戰爭, 於是委託Sergei Eisenstein拍攝一部以歷史為題其實是想鼓舞人民士氣的政治宣傳電影。於是Eisenstein就請在1932年一同回國的普羅哥菲夫為電影創作配樂。故事講述作為俄羅斯民族英雄的Alexander Nevsky於13世紀驅逐日爾曼人(德國民族)入侵的傳奇故事。配樂很多時只是為了把劇情的效果更為突出, 而普羅哥菲夫當年優異的創作, 藝術價值亦不下於電影。除了描繪出軍隊交戰一觸即發的劇烈衝突戲劇效果外, 在歌詠戰爭英雄的樂章所用到的合唱和女高音獨唱令人感覺嚴肅和激勵的感覺。尤其是Ice Battle的樂章, 條頓騎士大軍壓境的情況。 當年七月天氣非常炎熱, 但Eisenstein卻在電影中鋪灑大量粗鹽充當雪景拍攝, 就造經典畫面。普羅哥菲夫的音樂除了運用拍子的轉移和軍鼓營造戰爭的感覺外, 管樂和敲擊樂造出的層次感和張力, 完全不遜於任何一首大交響曲作品。
曲目在前蘇聯指揮家Yevgeni Svetlanov手上, 除了充滿戲劇感外, 亦充份發揮了他的指揮特性, 充滿動感和豐厚宏偉之餘, 指揮Ice Battle的一斷更威力無比, 令人喘不過氣來, 而Rise up Russian的一段亦顯示了他對傳統俄國音樂的了解, 最後Alexander Nevsky enters Pskov則從亮麗的敲擊效果突顯了他傳統浪漫派鮮明和具活力的一面。
Sergei Prokofiev – Alexander Nevsky / War And Peace (Highlights) MHS 824351 (2LP, 音效極佳)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250 NM/ NM Made in US Year: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