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Oistrach-Trio - Dvorak Klaviertrio e-moll op.90 "Dumky-Trio"
在波希米亞的斯拉夫民族中, 有一種稱為「Dumky」(悲歌)的曲式, 感覺時而悲傷, 時而急馳。它是源於波蘭和烏克蘭的悲傷小調歌謠, 本身是使用班杜拉(Bandura) 與科不札(Cobza)等烏克蘭民俗樂器伴奏的敘事曲風之民謠形式「Dumka」的複數形。拍子上都以兩拍為主, 音調較平淡, 並依靠慢板與快板對比的速度交替演奏作為曲目的變化。德伏札克是透過捷克大作曲家Janacek的介紹而認識了這曲式。德伏札克非常喜歡這種富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濃厚的曲風, 後來以曲式相同意思的捷克語「回想」、「暝想」的Dumky為名, 在1891年2月完成此三重奏, 後來更成為他四首三重奏中最受歡迎的曲目。 然而, 德伏札克並沒嚴格遵照此形式來創作此曲, 只是以悲歌作為此曲的藍本。全曲的感覺雖然以沉重黯淡為主, 但不時有明快開朗的旋律作對比, 感覺更添斯拉夫民族風味, 可算是德伏札克個人特色所在。
此曲由六個樂章組成, 首先是令人感到傷感的思量, 突然卻以同樣的主題轉成大調, 並以快兩倍的速度前進, 感覺是間雜著一些難忘的回憶, 後來又憂愁地結束; 第二章是一段送葬進行曲, 跟第一樂章的急速相應著, 繼續是充滿哀愁的沉思; 第三樂章則由開朗的A大調開始進行, 當中的精神已擺脫了奏鳴曲式的束縛, 而在A-B-A的走法上, 似乎是為下一章鋪排的變奏手法; 第四樂章則是由鋼琴與小提琴奏出具張力的旋律, 後來則由大提琴奏出俄羅斯民謠, 是夾雜哀怨和甜美感覺的矛盾樂章; 第五樂章則最不切合主題的, 卻為最後樂章作為最大的對比, 張力來強烈的切分音, 大調和小調梅花間竹地作明暗對比。大提琴則為此奏出了主旋律; 最後樂章則是主題「悲歌」的氛圍, C音在大小調間變化多端, 最後竟然結束在C大調中的大三和弦上。 豐富優美的旋律, 充滿東歐異國風情, 令人難以捉摸的三重奏, 就是德伏札克的特色三重奏。
Oistrach-Trio成立於1941年, 成員除了鼎鼎大名的David Oistrach外, 其餘的是鋼琴家Lev Oborin及大提琴家Svjatosiav Knushevitzky。看名字看似不熟悉, 但其實他們都大有來頭, Lev Oborin除了是1927年的波蘭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外, 我們都熟悉的Vladimir Ashkenazy都是他一手培訓而來; 而Svjatosiav Knushevitzky則與Mstislav Rostropovich被公認為俄國兩大大提琴家, 只是他幾乎沒有到西歐演奏過所以才在名氣有所遜色, 在東歐被稱為黃金組合的Oistrach-Trio在此曲上相當合拍, 可說是水乳交融, 可知道, 要三件樂器做到一個大氛圍極不容易, 而冷峻的琴音, 深邃的大提琴和哀怨的小提琴確是把悲歌這個主題演繹得相當出色, 而份屬斯拉夫民族的俄國樂手, 亦奏出相當優美的民族味和特色! 此盤在本地極為罕見!
David-Oistrach-Trio - Dvorak Klaviertrio e-moll op.90 "Dumky-Trio" 78 419 ZK Melodia $240 Media/ Sleeve: EX+/ NM- Made in East Germany Year: 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