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rtur Rubinstein, Liszt, Schubert ‎– Sonata In B Minor / "Wanderer" Fantasy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完成於1853年2月, 在1854年發表時, 題獻給舒曼以作為1939年時, 舒曼於發表《C大調幻想奏鳴曲》題獻給李斯特的回禮。可惜, 當年的舒曼已經躺在精神病院靜靜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沒有收到此曲。收到此曲的人是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她是史上第一位成功的女演奏家, 並對於這個八度從頭到尾敲滿三十分鐘的歌看不上眼; 而當年很不屑李斯特, 舒曼夫婦的擁護者布拉姆斯, 在友人介紹下認識到李斯特, 李斯特聞說布拉姆斯對其之厭惡, 馬上演奏了一小段B小調鋼琴奏鳴曲給他聽, 打算以音樂感動對方。但布拉姆斯卻睡著了, 自此以後, 兩人正式互不往來。然而此曲的反應是兩極的, 後來又被借之成為當時擁護布拉姆斯的反對派評論家借題發揮的好機會, 在1881年2月, 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ulow彈奏此曲時, 他在『新自由報』上寫下一連措辭嚴酷的評論:

「有史以來從未聽過如此將支離破碎的要素狡猾而又大膽地接連在一起的樂曲。同時也從末體驗到, 有人竟對所有的音樂作如此混亂而又狂暴殘忍的鬥爭開始的時候, 我不禁為此愕然, 接著是驚愕得目瞪口呆, 最後忍不住覺得滑稽可笑至極, 這部是由它細微得幾乎無法聽到的音, 和過分誇大的音而來。這位天才的蒸氣磨粉工廠就藏有如此惡劣的, 讓人像喘不過氣來一樣徒勞而終的作品。老實說對這樣的作品批評或議論, 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如果說有人聽了它竟會以為是相當傑出的樂曲, 這人一定是無可救藥。」

我個人認為以上的評論部分原因是基於古代的演奏場地基於技術所制, 未能接收到最多的琴音而得外出。而好的評論則來自當時風格上較具前瞻性和創新的華格納, 他寫給李斯特一封信, 信中稱該曲目為「超越了所有的概念,至美、至大、至善,深刻而又高貴」。

然而, 在1847年, 李斯特在基輔偶然結識了Carolyne zu Sayn-Wittgenstein (卡洛琳)公爵夫人, 他鼓勵當時做為巡演明星的李斯特把更多精力投入作曲工作。卡洛琳後來與李斯特居住在威瑪近郊的阿爾登堡, 在平靜而充實安定的生活和不少音樂上的交流中, 李斯特得到很多啟示, 繼而有「但丁」、「浮士德」這兩大交響曲為首的十二首交響詩、兩首鋼琴協奏曲、「超凡練習曲」、「詩情宗教曲」等多數傑出樂曲, 後來被稱為”威瑪時期“。而B小調奏鳴曲就是該時期當中, 累積很多試驗、反省和思考所得出具深度的新嘗試。

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跟傳統的奏鳴曲式分別在, 傳統奏鳴曲的規範較多, 而且速度上通常是中等到快速, 根據主調與其屬調會有兩個主題, 從呈示部, 到發展部, 回到再現部, 無論幾多樂章都有其結構和形式上的限制, 如第一樂章必須是快板, 第二樂章必須是慢板以跟第一樂章作出對比。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則只有一個樂章, 由一個核心的動機, 不斷加入不同的主題, 使結構更多樣。而從他巧妙的編曲技巧下, 當中雖有衝突, 但卻順暢而富有細節, 和聲更多漾, 觀眾未到下一秒都不知道會發生甚麼事, 而結尾卻似是一個未知而開放式的佈局, 沒有預知的首尾呼應。

魯賓斯坦在錄製此曲時在其黃金時期的50至60年代初期, 而且是第一次錄製此曲目, 在詮釋b小調奏鳴曲的表現, 無謂造句, 感情, 速度的流暢性和大細力的變化都可謂精湛, 圓潤通透的音色令人一聽再聽。

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詮釋無比優異……b小調奏鳴曲是道道地地的大師級演奏-《留聲機》雜誌

Artur Rubinstein, Liszt*, Schubert ‎– Sonata In B Minor / "Wanderer" Fantasy LSC 2871 RCA Victor Red Seal ‎ $220 Media/ Sleeve Condition: NM-/ NM Made in US Year: 196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