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itten, Carlo Maria Giulini,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Four Sea Interludes From "Peter Gr


《四首海之間奏曲》(Four Sea Interludes)是選自創作於1945年二次大戰後的歌劇大作《Peter Crimes》的四首間奏曲, 故事講述一位一生只向錢看的漁夫, 因為一次出海意外地使助手死亡, 回來到村莊後, 他又不擅言辭, 加上冷漠的性格使然, 最後受千夫所指, 導致被逼自己流亡海外, 以換取小鎮的平靜和平息村民的怨氣。 此劇堪稱為大作是由於作家Britten對人性深入的探究, 鮮明的角色刻劃和生命力, 亦有對現代社會少數人被歧視的隱喻, 同時作品被譽為是繼普塞爾(Purcell)之後, 近三百年來最精彩的作品。 「間奏曲」是幕與幕之間演出的樂曲, 故被稱為, 《四首海之間奏曲》。很多華格納的大作亦有被編成間奏曲, 此曲後來亦成為Britten演出機會最多的作品之一。 《青少年管弦樂入門》(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Orchestra) 是1945年英國政府委託Benjamin Britten度身設計的曲目。當時政府正拍攝教育影片『The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以普塞爾(Purcell)的舞曲"Abdelazar"和"TheMoor's Revenge"為題, 編成一套變奏曲, 藉著每一組或單獨樂器的先後演奏來讓各樂器表現自己的特色, 從而使有意認識和了解管弦樂的不只是青年人更認識各樂器的音色。 此曲共演奏了六次, 首先是全樂器的大合奏, 然後是木管樂器(長笛, 雙簧管, 單簧管和低音管), 由短笛導出主題, 再來是弦樂器(大中小和低音提琴和豎琴), 接著是銅管樂器(法國號, 小喇叭, 伸縮管和低音號), 繼續是敲擊樂器(低音鼓, 鐃片, 鈴鼓, 三角鐵, 小鼓, 木魚, 木琴, 響板和銅鑼), 最後, 整曲以賦格的形式作結, 聲響愈見強大, 在全曲的高潮部分, 銅管樂器再次雄偉地吹出主題, 壯麗地結束。 此曲在啟發性, 教育意義和可聽性的設計上媲美很多大型曲目, 亦為管弦樂的結構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典範。 指揮的朱里尼在EMI時期, 既精確, 聲部亦清晰可辨, 層次感又強, 在表現動機鮮明的《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上表現出各種樂器族群獨特的音色, 在大合奏時亦能展現各種樂器凝聚的張力, 是公認為無可取代的Britten詮釋, 如果還沒聽過此版, 萬勿錯過。 Britten, Carlo Maria Giulini,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Four Sea Interludes From "Peter Grimes /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36215 (Angel早期湖水藍標籤) Angel Records ‎ $140 NM/ NM- Made in US Year: 196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