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vořák, Herbert Von Karaja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ymphony No. 8 (No. 4) In G Major. Opu


德伏札克最著名的一定是他赴美後所創作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而在赴美前, 第八號交響曲便他最大規模的作品, 亦是真正研究音樂的人最為欣賞的曲目。此曲譜寫於1889年, 在深受布拉格附近維索卡村莊波希米亞鄉間的美景感動下, 他決定要興建一棟別墅, 並定居於此。受別墅附近優美的山水美景影響下, 第八號交響曲孕育出具波希米亞喜悅樂觀的民族色彩和描繪出維索卡村的明媚風光。當年其表兄寇尼茲伯爵問他正在寫甚麼曲子, 他說那是一首 "鳥" 的交響曲。當時他被接受進入波希米亞皇家科學文學與藝術學院. 因此他也將此曲子題獻給「法蘭茲˙約瑟夫皇帝為鼓勵文學藝術的的皇家波希米亞學院」。後來在英國出版時, 德伏札克獲牛津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時, 他又以這部交響曲作為象徵性的論文, 所以後人又稱之為「英格蘭」交響曲。 此曲受音樂人欣賞的地方在於他的轉調手法和民族風格的應用, 而當初德伏札克在創作此曲時, 已有意寫出一部風格迥異的作品, 而以圓舞曲風格展開的第三樂章, 在處理管樂和弦樂間的層次之細膩和快速作結的方式, 令音樂進入高潮, 相當精彩。 第一樂章以快板奏鳴曲式開展, 從開始便聽到, 由豎笛、低音管、法國號以及大提琴奏出的憂鬱的旋律, 小號後來再帶來沉重的強調, 後來在長笛的帶動下, 氣氛變得明朗帶活力; 第二樂章則是慢板抒情的樂章, 由一個非常短的旋律奏出第一個段落並由此不段演變, 有著貝多芬送葬曲的哀愁, 當中的木管樂器尤其出色; 第三樂章是首優雅而稍快板的圓舞曲, 是此曲目最出色的樂章, 流暢而優雅, 是充滿波希米亞風情的曲調, 當中的旋律更常被電影引用; 而第四樂章是不太快的快板變奏曲樂章, 小號的聲響在波希米亞的文化中不是宣戰, 而是跳舞。充滿田園風味的音樂再度歸來, 並以歡愉的氣氛結束整曲。 卡拉揚的詮釋被企鵝評鑑譽為「最動人的演出」, 60s的揚叔既有精準優雅的作風和氣質, 又充滿音樂感和動態, 加上維也納愛樂的迷人音色, 傳神地演奏出德伏札克充滿民族味的一面, 此盤不失為德伏札克第八號交響曲的最佳版本之一。 Dvořák, Herbert Von Karaja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Symphony No. 8 (No. 4) In G Major. Opus 88 CS 6443 (英版) London Records ‎ $180 NM/ NM Made in UK Year: 1965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