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delssohn,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Neville Marriner – Symphony No.3 Scottish / S
孟德爾頌(Mendelssohn)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完成創作於1842年, 其實是他最後一首交響曲, 但由於第四和第五號交響曲在孟德爾頌逝世後才出版, 故常被誤認為是第3首創作的交響曲。 1829年, 孟德爾頌應倫敦愛樂協會的邀請, 到英國進行巡迴演出。完成演出後, 他前往蘇格蘭旅遊, 期間到訪蘇格蘭女王(Mary Queen of Scotch)瑪麗之家而著稱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 該處發生了因嫉妒而生的悲劇故事, 而當他走到宮殿旁邊的修道院遺跡,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情人當年便是在該處某個陰暗角落裡因被列強的嫉妒下遭到殺害, 於是靈感湧現的情況下, 他寫下16小節樂句, 為《蘇格蘭》交響曲的序奏部作了一個開始。他在書信當中, 提到參觀古堡的感想:「快接近黃昏的時候,我們一行人來到了霍里路德古堡,在古堡的教堂當中,我找到了寫作『第三號交響曲』的靈感。」 孟德爾頌於次年旅行意大利, 靈感更盛, 開始着譜寫第四號交響曲《意大利》, 同時, 孟德爾頌有機會於就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 在事務過於繁重的情況下, 他也被逼把《蘇格蘭》交響曲擱置, 直到1842年1月20日才在柏林完成全曲, 更把此曲題獻給當時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 而維多利亞女王就是蘇格蘭瑪麗女王的第九代孫女, 別具意義。孟德爾頌當時與莫札特一樣以作曲速度快聞名, 此曲屬於例外。 此曲是浪漫主義交響曲的代表作之一, 雖孟德爾頌指示4個樂章要連續演奏, 但各樂章都以終止式明確地區分。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連續, 但交響曲全體的統一性與連結性很強。 第一樂章為行板, 以憂傷和感嘆的感覺作為開頭的序奏, 第一主題的出現把你帶回孟德爾頌拜訪霍里路德古堡時的感動, 當中以濃厚民族感覺的蘇格蘭民樂來展現, 不斷加強的層次感帶來宏盛的聲響效果, 像來回欣賞了古堡一遍一般, 後來, 淒美的旋律出現作結, 暗示當中有一段令人嘆息的愛情故事; 第二樂章是不太快的活潑快板, 他沒有如一般交響曲般以慢板展現與第一樂章的對比, 反而借第一樂章, 慢而淒美的旋律結尾來推動第二樂章的快板。此處描寫居住在高山湖畔農民的歡樂氣氛, 充滿著蘇格蘭的地方色彩。是純粹的歡樂氣息和田園風格; 慢板在第三樂章才出現, 當中描寫蘇格蘭山中寧靜的小鎮、茂密的森林和荒涼的古城, 讚頌美麗而恬靜的城堡和蘇格蘭的大自然。法國號慢慢引入, 音樂以進行曲的方式開始, 並逐漸壯大, 道出滄海桑田和古堡古城曾風光一時的感嘆; 第四樂章則是最活潑的快板展現了蘇格蘭民族好戰而豪邁的一面, 主題於低音樂器奏出的激烈節奏中呈現, 因長期受到外敵欺壓而鍛煉出來的民族不斷湧現。 雙簧管在中段以歌詠的形式帶出傷感的第二主題, 帶出蘇格蘭民族被戰亂和欺壓悲慘的一面, 結尾則以合奏形式引入新旋律以改變了樂曲氣氛, 展現出如蘇格蘭風笛演奏般的氣勢, 結束整曲。1843年1月, 孟德爾頌在出版本曲樂譜之前, 在給出版社的信中寫了一句為了使聽者對各樂章的音樂有更具體的映像之說話, 並希望把幾句話記載在樂譜的開頭, 該句子為“Allegro guerriero und finale maestoso”(如戰爭的快板與莊嚴的終曲)。不過, 以後發行的版本, 這些句子都沒有再使用。 此曲雖然是一首浪漫主義的代表作, 但古典主義的原則和成份相當重, 如四個樂章都使用了不同輕重和結構的奏鳴曲式等。Marrier在表現古典主義成份較重的處理上經常都很好, 他把古堡的宏偉感覺表現得相當宏亮和具氣派, 在第三樂章的慢板部分亦相當敦厚細膩充滿感情。 Mendelssohn,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Neville Marriner – Symphony No.3 Scottish / Symphony No.4 Italian ZRG 926 Argo $180 NM/ NM Made in Netherlands Year: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