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布蘭登堡協奏曲

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最著名的管弦樂作品, 當時巴洛克中后期, 管樂被人認為音色過於嘈吵, 或者根本上沒有太多優美而且外出色的作品, 所以沒太多人會用管樂, 但巴赫寫的布蘭登堡協奏使用大量管樂而且效果甚好, 令大家不得不偑服巴赫的音樂功架。

布蘭登堡協奏曲本來不是一套, 1718- 1719年, 巴赫從德國一個城鎮克滕去到柏林, 為布蘭登堡大公演出。當時, 大公希望巴赫把一些作品贈送給他, 巴赫便把在克滕為當地王子利奧波德而寫的作品, 抽了六部協奏曲, 加上獻詞並因6首協奏曲需要的樂器組合不相同而以《6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為題奉送大公。

6首協奏曲體現到巴赫的多元化, 強烈而鮮明的對比, 而且大量使用複調, 論技術論音樂都極高水準, 樂器方面, 他幾乎使用了當年所有樂器的編製寫成, 可說是巴洛克風格後期的極致。當時大公收到禮物後, 發現他的樂團人數不足以演奏這些作品, 曲目當中, 最低要求的第6協奏曲都要有7名樂手, 而樂團偏偏只有六人, 所以樂譜便被收藏到大公的收藏庫直至他過生。大公過生後, 樂譜被以48個分尼(即是最多 $ 2.22港幣)的廢紙價格賣掉。幸好當時被巴赫的弟子買掉, 後來再傳到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妹妹手上, 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手稿才得以保存。

後來, 布蘭登堡協奏曲被發現而且演繹後, 驚為天人, Wagner更稱此曲為一切音樂最驚人的奇跡。

指揮Gunter Kehr是德國著名室樂團Mainz Chamber Orchestra 的指揮, 風格偏細膩, 由早期巴洛克至新的室樂他都能應付得輕鬆自如。自1955起, 他不斷帶領樂團到歐亞非洲各國巡演和教學, 直至1989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