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d)Peter Tschaikowsky*, Karl Böhm,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ymphonie No.6 Pathetique
悲愴, 是Tchaikovsky最後一部, 亦是他最傾盡全力的作品, 連他自己都話這是最滿意最真誠的作品。樂曲是以‘第一樂章是激情、滿懷信心、渴望;第二樂章是愛情;第三樂章是失望;第四樂章以生命的熄滅來結束。 ”作為方向。
樂曲就似他一生的寫照, 第一樂章在同一個主題中用上多個f強音記號和極多的p弱音記號, 表達心情的大起大落, 亦反映他在生活遇上的挫折, 渴望在俄國上流社會得到尊重所遇到的種種不如意; 第二樂章, 他運用了華爾滋的節拍代表愛情, 但細心聽下去, 但開始感到有點奇怪, 有斷斷斷續續的感覺。 細心聽下去才發現當中的節拍是奇特的五拍四, 在優雅中帶住缺憾的感覺, 也許是表達有同性傾向的他, 即使有精神伴侶不停的書信來往支持, 但仍難以掩蓋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熱烈探求; 代表失望的第三樂章, 以各種鮮明亮麗的音色和變奏和進行曲來描繪人類各種鬥爭和理想的追求, 同時為第四樂章埋下伏線; 回到像第一樂章般灰暗的第四樂章, 音樂從當原本的大調返回當初的憂鬱, 沒有堂皇響亮的終結, 只有帶悲哀和遺憾的氣氛帶出人生中必有一死的哀怨同時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個總結。
首演的反應未如理想, 反而更切合"悲愴"這個主題, 首演後九日, 他便因病去世。世事恍惚就似注定。
指揮的Karl Bohm, 貴為指揮大師, 風格上以精確和偏向要把歌曲原原本本地表現外出來為主, 在細節上處理得尤其細緻, 把第一樂章表現得相當豐富, 在起伏和音色處理方面特別出色, 而第四章亦把當中悲哀的情感推向高峰 。
Peter Tschaikowsky*, Karl Böhm,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Symphonie No.6 Pathetique 2531 212 Deutsche Grammophon $200 NM/ NM Made in West Germany Year: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