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 Otto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Pathetique" Symphony
星期一和二文化中心都有柴可夫斯基的《悲愴》和《春之祭》演出, 但我都有要事未能出席, 是有點可惜, 現只能聽經典錄音作為補償。《春之祭》就大把所謂爆棚版本, 我亦不必多講了, 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愴》, 反而值得一再回味。
《悲愴》, 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交響曲, 亦是他最傾盡全力的作品, 連他自己都話這是最滿意最真誠的作品。樂曲是以‘第一樂章是激情、滿懷信心、渴望;第二樂章是愛情;第三樂章是失望;第四樂章以生命的熄滅來結束。 ”作為方向。
樂曲就似他一生的寫照, 第一樂章在同一個主題中用上多個 f 強音記號和極多的 p 弱音記號, 表達心情的大起大落, 亦反映他在生活遇上的挫折, 渴望在俄國上流社會得到尊重所遇到的種種不如意; 第二樂章, 他運用了華爾滋的節拍代表愛情, 但細心聽下去, 但開始感到有點奇怪, 有斷斷斷續續的感覺。 細心聽下去才發現當中的節拍是奇特的五拍四, 在優雅中帶住缺憾的感覺, 也許是表達有同性傾向的他, 即使有精神伴侶不停的書信來往支持, 但仍難以掩蓋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熱烈探求; 代表失望的第三樂章, 以各種鮮明亮麗的音色和變奏和進行曲來描繪人類各種鬥爭和理想的追求, 同時為第四樂章埋下伏線; 回到像第一樂章般灰暗的第四樂章, 音樂從當原本的大調返回當初的憂鬱, 沒有堂皇響亮的終結, 只有帶悲哀和遺憾的氣氛帶出人生中必有一死的哀怨同時為自己的生命作了一個總結。
首演的反應未如理想, 反而更切合《悲愴》這個主題, 首演後九日, 他便因病去世。世事彷彿就似注定。
在云云版本中, 之前介紹過的Karl Bohm已相當不錯, 而今次介紹的Otto Klemperer版本亦應該是必然之選。Klemperer的《悲愴》如坐過山車, 他在處理第一樂章中沒有太多情感上的表達, 只是淡淡地流暢地表述, 就像一個回憶往事的人之自白, 所有事情已成過去, 雖語出驚人卻淡淡地道出。進入發展部前. Klemperer把單簧管慢慢地增強, 強烈的重拍帶來磅礴的氣勢, 但卻自然而不誇張作勢, 過渡自然並帶著人生的種種無奈。第二樂章的處理上, Klemperer特別著重低音部分的營造, 他把起伏部分做得像心跳般, 把愛情部分既有著不斷的支持但又有內心真實感受的缺失和矛盾做得相當有意境, 淡淡地結束, 更有種遺憾的感覺; 而第三樂章是Klemperer處理得最具個性和精彩的部分, 他沒有特別快, 他利用特殊的樂器擺位使得各聲部音響的交替演奏和相互輝映精彩和細緻得令人讚歎, 斷斷續續的造句表現出一個又一個希望和理想, 更把曲目推到高峰; 而第四樂章的處理, 平日冷峻果斷的Klemperer突然變得相當人性化。第一個主題樂句的尾音感覺很突兀, 而且欲言又止, 跟第三樂章做成強烈的對比, 慢慢逐步向上的樂章, 像一個又一個希望, 到達高潮的下落, 做成一個又一個的失望。奇怪的長號就像命運對主角的嘲笑, 最後只剩下絕望和放棄。
在大學音樂課的生涯裡, 我們討論過一個命題, 就是《好的音樂是否一定需要歌詞》。 在此盤, Klemperer用指揮棒告訴我們, 就算沒有歌詞, 他也能把人生的各種經歷和百感交雜用音符觸動我們, 誠意推薦!
Tchaikovsky, Otto Klemperer,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Pathetique" Symphony S 35787 Angel Records $140 Sleeve: NM/ Media: EX- Made in US Year: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