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mann -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Bernard Haitink – Symphonie No. 3 Rheinische / Overt
1848年, 是舒曼最多幻聽的一年。幻聽使他從英國詩人拜倫的戲劇詩《曼弗雷德》當中曼弗雷德的遭遇和困惑中得到共鳴和滿足, 並創作了全名為《曼弗雷德:帶有三段音樂的戲劇詩》(Manfred:Dramatic Poems with Music in Three Parts)的作品《曼弗雷德》, 作品完成後他亦感覺他的幻聽開始遠離了。 1852年在萊比錫的布商大廈首演首演前, 他對當時負責首演的李斯特 (Franz Liszt)說"此作不應被標榜為歌劇, 歌唱劇或趣劇, 因為那是一首為充滿戲劇性的詩而寫的音樂, 是全新和前所未有的。"後來, 首演好評如潮, 特別是當中序曲。
那序曲是當中十六段配樂中的其中一首, 另外十五段都是合唱、重唱、朗誦伴奏和器樂間奏。而那首序曲則被認為是舒曼最有才氣的作品之一, 它利用了大編製的配器, 營造了暴風雨般的感覺, 不安穩的音階和短句的反覆利用, 令人有不斷折騰的感覺, 而曼弗雷德內心的矛盾和衡突, 對命運的不解和不安, 亦以強烈的交響曲式導出。最後, 曼弗雷德的心結無從解開, 故他在詩劇結束時終於平靜而憂鬱地死去。經過序曲的引子主題再現, 全曲結束。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與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分別在於前者的構思和和聲的使用刻劃了曼弗雷德鮮明的個性, 亦以較多的主題, 去表現曼弗雷德的心理狀態; 而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則以敘事的形式講述整個故事, 角度上是宏觀與微觀之別, 他以各種外在因素營造曼弗雷德的形象, 而前者則從舒曼的內心出發。前者的困惑不安和神經質, 後者有一浪接一浪的氣勢, 兩首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舒曼的第三號交響曲《Rhenish》(萊茵)於1850年在萊茵河畔的杜塞爾多夫旅遊時創作, 《萊茵交響曲》亦因而得名。作品具五個樂章, 以舒曼描述在杜塞爾多夫旅居時的所見所聞, 如: 萊茵河畔日與夜的美景, 地方的風土人情, 屹立於河岸邊的科隆大教堂, 羅列萊城堡等。第一樂章做是他初到貴境, 對所有事物都感到新奇和要從新地方開始新的思維和生活的決心和愉快的心情, 故感覺是生動而有朝氣的; 第二樂章則以"萊茵河的早晨"為題, 以迴旋曲風格和德國傳統民謠表現當地的特色; 第三樂章是一首抒情而優雅的樂章, 以富情感的浪漫曲調描繪當地的夜景; 第四樂章是讚美科隆大教堂的頌歌, 從來回不斷的管樂旋律和主題, 表現出科隆大教堂莊嚴和凝重的風格; 曲調歡快的第五樂章則象徵萊茵河畔節日慶祝活動的歡樂和多樣性。整首歌曲令人感覺如遊歷古城, 亦感到他當中的心情。
Bernard Haitink的詮釋方式較保守, 他不喜歡放太多自己的情感進曲目中, 同時作風比較沉穩和內斂, 但細節上卻很豐富和細緻。對舒曼各種鮮明的性格表達呈現得相當立體和流暢, 而他當時帶領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亦是當時最好音效的樂團, 音色非常的亮麗!
Schumann -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Bernard Haitink – Symphonie No. 3 Rheinische / Overture Manfred 411 104-1 (Made in Holland, 國際價值頗高的作品) Philips $200 NM/ NM Made in Netherlands Year: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