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ean Sibelius, Kazimierz Kord Conducting The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Finlandia • The Swan Of Tu


昨日農曆7月14日鬼門關大門正式打開, 中國傳統的鬼節來了, 大家記得要早少少回家聽黑膠。在此為大家介紹兩首西貝流士關於死亡和陰間的曲目, 此兩首歌曲都收錄在以西貝流士大師之作為名的作品當中, 是一張非常好的作品, 明天將會介紹其餘的作品《芬蘭頌》和《卡瑞利亞組曲》。

《黃泉的天鵝》(The Swan of Tuonela)以芬蘭神話為題, 故事講述藍敏凱寧與母親住在一個海灣裡, 他想娶一個名叫裘麗姬的少女為妻, 因裘麗姬不容易接受人的求婚, 故受其母親力阻, 但藍敏凱寧依然去到她的所在地碰運氣, 結果高傲的裘麗姬當然不為所動。 於是, 有一天惱羞成怒的藍敏凱寧趁喜歡跳舞的裘麗姬和其他少女在草地上跳舞時, 騎馬闖了進去, 一手把裘麗姬擄走。後來, 裘麗姬終於在藍敏凱寧甜言蜜語的求愛之下, 答應成為他的妻子, 但這段婚姻有兩個條件, 那就是藍敏凱寧不能再去打仗, 而裘麗姬從此也不能再跳舞。 但喜歡跳舞的裘麗姬, 偷偷地加入了村子裡的少女跳舞團, 藍敏凱寧得知後大怒, 繼而遺棄裘麗姬。

為了找尋另一個妻子, 他遠走北方另覓相宜少女。他到達北方國家後, 向當地的老婆婆表明來意, 於是老婆婆提出了三項任務, 一是必須捉一隻妖怪森林裡的大鹿, 二是把一隻妖怪森林的雄馬戴上馬口鉗, 三是捉一隻黃泉上的天鵝。完成兩個任務後, 他走到黃泉, 那是一條通往陰間的河, 河上果真浮著天鵝, 藍敏凱寧拉起弓弩, 想一箭射死牠, 怎料巨大的蟒蛇突然向其襲擊, 藍敏凱寧就此死去。藍敏凱寧的母親得知後, 使用神奇的法術取回藍敏凱寧的屍體, 並口唸魔咒讓他復活了過來, 藍敏凱寧總算脫離鬼門關。

神話中的黃泉跟中國傳統一樣都在死亡之地當中, 被一條黑水河環繞著。 音樂上, 代表天鵝主題的英國管, 在加弱音器的弦樂的背景上, 以各種型態展現, 並以背景弦樂伴奏的襯托下, 勾劃出黃泉中陰森可怕的氣氛, 天鵝神秘而威嚴的姿態以英國管憂鬱的聲音道出, 淒涼的感覺意境幽深。最後, 樂曲又回復原來的寧靜安詳。《黃泉的天鵝》是芬蘭人最珍愛、最熟悉的樂曲之一, 帶著神話的幻想和民族感覺。 在1957年9月20日, 芬蘭電台宣佈西貝流士的死訊後, 立馬停止原先的節目, 改播出這首交響詩, 以表達對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崇敬。

《憂傷圓舞曲》(Valse Triste) 原是1903年西貝流士為其妻子兄長的戲劇「死亡」所譜寫的音樂。劇情描述母親病危,累透了的兒子在床邊昏昏欲睡,室外突然傳來圓舞曲樂音, 其早已往生的亡夫在打開門邀請她跳舞, 迴光返照的母親起身與亡夫起舞, 隱喻低調的旋律開始轉為甜美的旋律, 以表達與亡夫相逢的感動, 舞曲逐漸加快, 情緒逐漸高昂. 無蹈逐漸激烈。突然, 三個和弦的出現, 音樂由舞曲轉成陰沉的旋律, 表達兒子的醒來和化身成亡夫的死神已經把母親帶走。當中陰沉的氛圍和情感變化, 十足西貝流士歡喜悲哀交雜的一身, 是他相當受歡迎的名曲, 亦是當時歐洲咖啡店的熱播曲目。

Kazimierz Kord是聖彼得堡音樂院訓練出來的指揮家, 自1977年起接掌華沙愛樂管弦樂團, 後來更成為總監。在此盤中的控制力, 平衡度, 氣氛的表達相當出色, 把天鵝的形象表露無遺, 在慢板的地方有種令人想一直聽下去的魅力, 而圓舞曲的情感表達亦相當到位, 非常出色。

1899年創作的Finlandia (芬蘭頌) 是芬蘭精神的象徵, 亦是它們的第二國歌。此曲為了避開當時受俄國統治的干涉, 曾多次改稱為"祖國", "即興曲"之類的名字以避嫌疑。1917年12月芬蘭革命後, 此曲被稱為"國民頌歌", 後來正式定名為"芬蘭頌"。曲目一開始以銅管表現苦難動機, 象徵芬蘭人民被傳治的痛苦和屈辱, 後來更出現爆發部分, 表示他們反抗的決心和抗爭。

卡瑞利亞 (Karelia) 是在芬蘭東南部到俄羅斯西北部的廣大森林與沼澤地帶的名稱。居住在當地的人民, 叫卡瑞利亞人。在歷史上, 對芬蘭、俄羅斯、瑞典三國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今天, 這地區被分割為俄羅斯共和國列寧格拉省與卡瑞利亞共和國, 芬蘭北卡瑞利亞縣與南卡瑞利亞縣。但對芬蘭人來說, 該地依然是精神上的故鄉。

1893年, 西貝流士得到赫爾辛基大學維普利籍學生的委託, 為上演的野外歷史劇譜寫戲劇音樂, 這套劇是以7個場景描述卡瑞利亞地區從13世紀到19世紀的歷史為題。於是西貝流士答應下來, 並從1892年, 西貝流士與Aino Järnefelt成婚, 在新婚旅行造訪了卡瑞利亞地區時從當地的民謠與傳說得到的眾多靈感所創作。

1893年11月13日, 野外歷史劇在赫爾辛基上演, 音樂由西貝流士本人指揮演奏。可惜發表後完全不受歡迎, 西貝流士自己認為這是失敗的作品故予以廢棄。他把其中的序曲以作品10留下來, 再選出8曲做為「組曲」, 並於戲劇上演後6天, 在演奏會上演奏。後來, 他又減為3曲, 做為「組曲」作品11。

此盤的「卡瑞利亞」組曲, 就是由3首音樂組成的作品11。當中的第三樂章以進行曲風格 (Alla marcia)來寫的樂章經常被單獨提出來演奏, 這是原劇的第5個場景, 是16世紀場面的音樂, 是由兩個主題形成的進行曲, 而第一樂章則為劇中的第3個場景, 是立陶宛的公主納立蒙在卡瑞利亞抽稅時代的場面所用的音樂, 從頭到尾反復同一個主題而成; 第二樂章則為劇中的第4場景, 是遊唱詩人在維普利城內歌唱的音樂。

昨日曾講過Kazimierz Kord處理慢板非常出色, 然而他處理爆棚部分亦相當了得而且具層次感, 芬蘭頌中低音部亦潛得相當深, 爆發部分擴散得相當自然. 可謂各方面都相當好的唱片。

Jean Sibelius, Kazimierz Kord Conducting The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Finlandia • The Swan Of Tuonela • Karelia Suite • Valse Triste SPC21155 London (Phase 4 Stereo) $180 NM/ NM Made in UK Year: 1977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