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anini - Shmuel Ashkenasi – Violin-konzerte Nr.1 & Nr.2 "La Campanella"
帕格尼尼 (Paganini)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817-18年, 是帕格尼尼最著名和最常被演奏的作品, 據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至少有六首以上, 但最為人認識的都是第一和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當時帕格尼尼的曲目被認為是過於艱深, 很多人都不願演奏他的曲目, 促使他很多協奏曲都散落各處至今。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中, 小提琴在華麗堂皇的管弦樂前奏中彷如從鎂光燈的照射下, 滿足自信而強而有力地登場, 以高難度的技術嚇人。可惡的地方是, 當中的旋律亦相當優雅亮麗, 不只是速度。此曲分為三個樂章, 先是奏嗚曲式的莊嚴快板, 然後到富感情的慢板, 感覺如歌劇中的詠歎調, 技術和道行上的要求都非常艱辛, 否則不能顯示當中的對比, 最後是精神抖擻的快板, 迴旋曲形式的快板當中使用了不少撥弦技巧, 令人嘆為觀止, 整曲充滿意大利民謠風格, 是任何人都喜歡和欣賞的曲目。 當時, 很多人認為這首曲子根本「不可能演奏」, 認為他跟魔鬼進行交易, 以生命換取不凡的技巧。1828年, 帕格尼尼在維也納首次演出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 尚在人世的舒伯特欣賞過後感慨道 "在帕格尼尼的琴聲裡 我聽到天使的聲音"
帕格尼尼「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則完成於1826年左右, 是風格上更為古典風格的作品。樂章編制上第一號差不多, 第一樂章中, 可以聽到小提琴快速的跳弓斷奏、華麗的複弦奏法, 在當時大家老友鬼鬼的愛情況下, 感覺上亦有Rossini《Le Barbier de Séville》的影子; 而第二樂章依舊抒情淒美, 就似一個歌者在舞台上的哀歌; 而第三樂章則為迴旋曲, 帕格尼尼j亦以『鐘』,為題, 以小提琴泛音, 配合三角鐵清脆的敲擊聲, 新穎的對答方式, 帶出『鐘』的主題。技巧上, 泛音和左手撥奏交替演出, 非常新式的玩法。雖然算是他的作品當中比較簡單的, 但主題旋律清晰, 是他的代表作。
Shmuel Ashkenasi是以色列的小提琴家, 師承Ilona Feher, 1962年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中取得第一名。他的演繹相當生動活潑, 音樂感相當好, 特別欣賞他在第二號協奏曲第二章如歌如訴的演奏。此盤除了被大力推薦外, 當中的第一號協奏曲亦常被用作測試喇叭表現。
Paganini - Shmuel Ashkenasi – Violin-konzerte Nr.1 & Nr.2 "La Campanella" 2535 207 Deutsche Grammophon $180 NM/NM Made in Germany Year: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