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aldi /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Sir Neville Marriner – L'Estro Armonico - 12
Vivaldi, 又名「協奏曲之王」, 大家通常對他的認識通常是《四季》, 其實他一生共創作了四百五十首協奏曲, 而寫作協奏曲的速度, 據說「比抄寫員抄譜的速度還快」。本身就是一名炫技小提琴家的他, 所創作的協奏曲一半以上都是為小提琴而設的, 但也有其他如中提琴、大提琴、曼陀林、長笛、直笛、短笛、 Oboe 、 低音管、甚至二支以上的樂器或小型室內樂所作的協奏曲。而其中兩套最具代表性的協奏曲集就是《和聲的靈感》(L’estro armonico) Op.3和《和聲與創意的試驗》(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tione) Op.8。
今次介紹之《和聲的靈感》(L’estro armonico) Op.3, 於1711年發表, 是他在任職代理指揮、Ospedale della Pietà (孤女院) 指揮少女樂團和導師休假期間創作的, L'estro armonico 中的 estro 含意為「衝動、慾念、靈感」, 而armonico則是「調和的、和聲」之意, 是Vivaldi題獻給托斯卡納大公斐迪南三世的作品, 亦為他贏得國際名聲, 亦為後來作品《四季》的著名奠定了重要的基石和相當大的關注度。12首不同樂器和編制的協奏曲, 包括了單小提琴協奏曲、雙小提琴協奏曲, 甚至是四小提琴的協奏曲。雖早有題獻, 但由於作品中, 小提琴獨奏的技巧難度不算太高, 故學者推斷, 這些作品似乎是Vivaldi為孤女院的學生所作。
由樂章的結構來看, 第 2 、4、7拹奏曲採用了「慢-快-慢-快」的四樂章寫成, 而其餘9首則以「快-慢-快」的三樂章形式寫成。而《和聲的靈感》的成就在於顯示主旋律帶領協奏曲的新方式和變化。 由於巴洛克的協奏曲都是以合奏協曲為主, 可見其前瞻性, 他亦更由四樂章的協奏曲發展為三樂章的形式、而大多數的曲目以主調音樂寫成, 極少使用複音音樂的形式, 展示了相當大實驗性, 亦顯示了作品的革新, 音樂上, 明朗的風格, 單純的結構, 多變的起伏, 多愁善感的旋律, 非常耐聽動人。後來巴赫相當欣賞這些作品, 12部作品中有已半數由巴赫加以改編為鍵盤樂器的協奏曲。包括了, 第3號協奏曲改編為F大調大鍵琴協奏曲, 第8號改編為a小調風琴協奏曲, 第9號改編為d小調大鍵琴協奏曲, 第10 號改編為四部大鍵琴協奏曲, 第11號改編為d小調風琴協奏曲和第12改編為C大調大鍵琴協奏曲。
不是說巴赫不好, 但可喜的, 是這兩套協奏曲作品, 全部以弦樂器構成, 弦樂樂迷今次有福了。Neville Marriner與聖馬丁學會樂團的合奏緊密度極高, 完成掌握到巴洛克音樂的精髓, 向來都是巴洛克音樂首選和權威的精髓; 而Christopher Hogwood帶領的古音樂學院樂團, 把作品還原的概念令作品相當出色, 兩張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作品, 錄音極靚。喜歡整體感覺的話, Marriner的版本會較敦厚堂皇, 感覺較大編製, 細節亦較多; 若喜歡弦樂的線條感和實在感, Hogwood的版本較"埋身"和"到肉"立體, 音效相當精彩。我自己就喜歡Marriner版本的動感和整體性, 但親臨感受試聽最實際。
Vivaldi / 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 L'Estro Armonico 12 Concertos, Op. 3 D245D2 (2LP Box Set, 英版) L'Oiseau-Lyre $420 Media: NM/ Box: NM Made in UK Year: 1981
Vivaldi /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Sir Neville Marriner – L'Estro Armonico - 12 Concerti Op.3 ZRG 733-4 (2LP Box Set, 英版) Argo $420 Media: NM/ Box: NM Made in UK Year: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