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gar /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he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ir Adrian B
德國人曾經把1659年出生的英國作曲家Henry Purcell, 1659-1695, 到1857年誕生的Edward Elgar, 1857-1934這兩百年期間, 比喻成「無音樂的國度」即是說諷刺英國這二百年間都沒有足以和同時期歐洲其他地區相匹敵的音樂家。直到Elgar的出現, 他算是為英國為之驕傲的國際級作曲家了, 他的作品獨當一面, 說不上是浪漫主義的作曲家, 又不見太多民謠民族傾向, 但很有英國軍樂特色和爽直。憑著謎語變奏曲 (Enigma Variations For Orchestra Op.36)聲名大噪的他, 後來再度以大、小提琴協奏曲, 尤其是他兩首出色的交響曲, 使英國音樂漸漸在國際樂壇得到注意, 並首度獲得肯定, 他在該時代來講, 是最出色的作曲家。
第一號交響曲在1907年完成後, 他便開始創作第二號交響曲了, 原擬題獻給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陛下但卻因國王於1910年駕崩, Elgar便將此曲易題為「為追悼愛德華七世國王陛下而作」並在樂譜開頭引用雪萊詩句「稀罕, 珍貴, 你喜悅的靈魂來了! 」他自述此曲乃從內心之泉沸騰而出的坦白表情, 其夫人則將之解釋為敘述人類生活的愉快、悔恨、告別,最悲哀的情調, 然後是強者的勝利。可說是一個時代的代表, 刻畫出愛德華時代繁華昇平景象的風貌。歌曲以回顧時代的美好代替輓歌悲哀的氣氛, 相當出色。而他亦罕有地將自己的心情坦率地寫入曲調中, 第二樂章的優美和抒情可謂神來之筆。1910年完成後, 此曲於1911年假倫敦皇后廳, 由Elgar親自指揮首演。
第一樂章是既富動感亦有高貴的氣質, 表現出時代的美好, 人們生活安康的影像; 第二樂章則以慢板表現國王的死訊, 營造安祥和依依不捨的氣氛, 是最富感情的部分, 一段一段對君主的懷念和景仰; 而第三章則為諧謔曲, 死亡對Elgar的打擊隨著急速的節奏而來, 不激動不傷心是騙你的, 但在尾段又帶來希望; 第四樂章則為一段悅耳的主題所帶領, 回憶不段, 美好時代令人回味, 並以寧靜的結束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指揮的Adrian Boult曾與Elgar會面, 他的作品在Adrian Boult一生中, 佔有非常重要的份量。1920年, Adrian Boult指揮Elgar第二號交響曲演出後, 有在聽的Elgar十分肯定Boult的表現, 並說:「未來,我的名譽在你手上會相當安全。」得到Elgar的點撥和親歷多位作曲家如查理史特勞斯, 德布西等的現場演出, 交響曲在他生上充滿勁度和活潑的氣氛, 表現了愛德華時代的光輝, 而第二樂章的抒情也相當演繹得細膩平衡。
******分別: 品牌差異, 樂團之級數差距。
Elgar / The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ir Adrian Boult – Elgar: Symphony No. 2 In E-Flat S-37218 Angel Records $180 NM/ NM Made in US Year: 1976
Elgar - The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Sir Adrian Boult – Symphony No. 2 In E Flat CFP 172 Classics For Pleasure $140 NM/ NM Made in UK Year: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