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oz - Nobuko Imai,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Colin Davis* – Harold En Italie
1833年12月的一天, 當白遼士指揮完他當時紅遍全個法國的《幻想交響曲》正打算離開之時, 一個長髮披肩的意大利人來到前廳打算與他會面, 上前一看, 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帕格尼尼。面色蒼白帶病的帕生似乎在30歲不到的白遼士身上找到曾經在自己體內的活力和熱情, 盛情讚美《幻想交響曲》的成功和演出。
同時, 帕生得知白生雖然創作了《幻想交響曲》這樣偉大的作品, 但依然要拚命寫樂評來解決經濟困境, 便一心希望扶助此人, 但又不方便直接資助......半個多月後, 帕生親自去拜訪白生, 並正式提出作曲請求。 當時帕格尼尼得到一把斯特拉迪瓦力製作的優良中提琴, 他想藉此機會演出新的中提琴協奏曲同時幫助白生。 白生感到戰戰兢兢, 因為帕生的要求他很清楚, 但他並不會拉中提琴, 對中提琴的個性和表現形式並不了解, 恐怕難以勝任。但帕生對他相當有信心, 白生只好硬著頭皮答應。
為了迎合帕生, 白生起初努力向中提琴獨奏方向靠近摸索, 但以他的作風, 他並不希望減弱樂團的整體音響和重要性。 完成第一樂章後, 他把譜子寄給帕生, 帕生大呼不行, 非常不滿。 因為他認為中提琴在其中的主導性不夠, 他指著總譜上的某個地方說:「我休息的太久了, 我需要活動一下。」並希望得到像傳統的協奏甚至獨奏曲般, 突出獨奏樂器, 由頭讓中提琴拉到尾, 然而, 白生的創作顯然是一首有中提琴獨奏的交響曲。帕生表示失望, 白生卻說這樣技巧性的協奏曲帕生你自己來寫還好。 曲子繼續創作, 沒有帕生的壓力, 面對這部未完成的作品, 他無需在譜寫中再想如何突出和炫耀中提琴的風采, 於是他的靈感再度奔騰爆發。 他在回憶錄道:「我想起了一個念頭, 就是寫一系列由樂隊演奏的場景, 而中提琴在這裡應該像一個閒不住的人那樣, 參與其間, 又始終保持個性。 我要把這個樂器當作一個憂鬱的夢幻者, 就像拜倫的《恰爾德 • 哈羅德遊記》, 因此把這部交響曲叫做《哈羅德在意大利》。」
他以《哈羅德在意大利》為題, 四個樂章分別講述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的見聞, 以獨奏的中提琴帶出曲目的核心, 就是所謂的 "id’ee fixe" (堅定信念), 固定的樂念為白遼士音樂的最大特色。 這短少的動機亦代表哈羅爾德這漂泊異鄉的人, 他帶著憂鬱、不安的心情、深沉內斂的思索以及僅有快樂往昔的追憶, 穿越山間和荒野, 而整個交響曲的編制則代表那充滿大自然氣息的背景、阿爾卑斯山一樣壯麗和錯綜詭譎的現實塵世。
第一樂章是「哈羅爾德在山中」。 開頭略帶憂鬱的賦格段展開, 是一個漫步在山中的人之思索; 第二樂章為「朝聖者的進行曲」。 中提琴固定樂念在中段進入表現朝聖者的晚禱之交響樂團中, 聽著樂團的歌聲, 旅人哈羅爾德在夜中輾轉難睡, 在獨自默念祈禱。 優美動人的音樂很多人都認為連幻想交響曲中描繪的夏日黃昏都無法超越; 第三樂章的登山者小夜曲, 在演奏意大利民歌風格的旋律, 表述田園風光; 第四樂章是「強盜的縱酒狂歡」中提琴回憶前面樂章的動機. 屢次被粗野的打斷, 樂團的粗豪和混亂代表現實塵世, 而中提琴堅定而勇敢地回到了朝聖者的進行曲的主題, 堅定的中提琴在結尾帶出哈羅爾德的形態, 並以鄉愁和不安, 結束了整個旅程和曲目。
1834年11月, 《哈羅德在意大利》在巴黎首演, 但指揮並不是白遼士, 演出幾乎就是失敗, 幸得中提琴獨奏優蘭精彩的演繹, 首演才不至於完敗。 兩年後, 《哈羅德在意大利》再度公演時, 白遼士親自指揮樂隊, 中提琴獨奏依然是優蘭, 整場演奏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品跟隨即成為白遼士另一代表作。帕格尼尼當然知道此曲, 但亦拒絕演出。直至幾年之後, 他聽了這部交響曲, 被作品深深打動, 沒有當初的成見, 對之讚不絕口, 最後帕格尼尼以作曲酬金的方式給了白遼士兩萬法郎以示欣賞和鼓勵, 雖然雙方初初無法達成共識, 但沒有不歡而散。
Colin Davis作為指揮白遼士的權威代表, 如詩如畫的部分他故然處理得不慍不火, 而爆發部分亦表現到浪漫時期誇張而動感的一面和特色, 中提琴大師今井信子, 則以音樂感和戲劇性的表現, 拉劃出哈羅爾德的心情和性格。
Berlioz - Nobuko Imai,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Colin Davis – Harold En Italie 9500 026 Philips $ 180 NM/ NM Made in Netherlands Year: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