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d) Victoria De Los Angeles - 「茶花女」Highlights
歌劇「茶花女」改編自法國文豪小仲馬出版於1848年的著名小說。出版翌年, 作者將其改編成戲劇, 但卻要到1852年才能將至在舞台上演出。當時旅居巴黎的威爾第 (Verdi)觀賞此劇後深受感動,,並將其歌劇化, 委託編寫「弄臣」歌劇劇本的F.M. Piave編寫劇本。
正在創作「吟遊詩人」的威爾第完成作品後, 馬上著手茶花女的譜寫, 並於四週內完成全曲。1853年8月6日, 《茶花女》在威尼斯的菲尼奇劇院舉行首演, 初時的反應較早少許完成首演的「遊唱詩入」差天共地, 可謂完全失敗。原因是飾唱女主角的女高音過於肥胖, 根本不像患肺癆的薇娥麗塔, 而男高音也因感冒聲音沙啞, 同時劇情是當代的現實故事, 使用同時代的服裝與佈景引不起看慣了金璧輝煌古裝歌劇觀眾的興趣。因此, 第二年在威尼斯培內烈特劇院再演時, 故事的時代背景改為路易十三時代, 並使用了華麗輝煌的古裝道具. 才穫得大眾的認同和成功。
此盤是其中一個值得推薦的經典版本, 威爾第以音樂展露女主角在情感轉折的種種變化, 由追求享樂放浪不覊、逐漸為愛瘋狂、對情人溫柔似水、乃至被迫離別後的悽楚揪心。 在威爾第筆下, 女主角必須同時擁有醇厚的抒情歌喉, 以及進行各種高難度花腔炫技演唱的寬廣音域和純熟技術。此外, 若還能擁有絕佳演技、天賦美貌和瘦弱的身材, 就更容易吸引觀眾進入她不幸的世界, 女主角是故事中的核心, 而西班牙國寶級女高音Victoria De Los Angeles, 以聲線甜美, 擅長演唱抒情女高音和忠於原著的詮釋著稱, 演釋此曲當然應付自如。當時, Victoria de Los Ángeles是當時EMI最紅的歌手之一, 而50至60年代早期的錄音亦是她能展現其多才多藝的最佳引證。
當中, 她在處理花腔和角色感情上都出乎意料地出色, 在第一幕的"飲酒歌"中, 女聲的導入, 散發著無論Tebaldi或Callas都沒有的獨特音色和女人味在第三幕, 由世界有名的歌劇憂怨間奏曲之一導入, 當中病入膏肓嘆息地說:“已經太遲了!”的哀怨令人感嘆和同情; 主理劇中父親角色的Mario Sereni表現亦相當突出, 敦厚的聲線和順暢的轉音令人開始更留意他其他作品, 在第二幕的二重唱令人印象深刻; 男主角由Carlo Del Monte主演, 他的演繹相當有性格, 明亮而清新, 令人感到他是一個有衝勁和目標的角色, 在第一幕的"飲酒歌"中, 便展示了他朝氣勃勃的一面; 指揮的Tullio Serafin是指揮意大利歌劇的權威, 表現和襯托劇中的場景上根本無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