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orin Maazel, The New Vienna Philharmonic – Tchaikovsky Manfred Symphony


《曼弗雷德交響曲》(Manfred Symphony) 是俄國劇評家史塔索夫於1868年向柴可夫斯基的朋友, 作曲家巴拉基列夫提議為此創作一首交響曲, 但巴拉基列夫卻力不從心, 故提議由專於創作標題音樂的白遼士, 可惜卻遭對方拒絕並發還樂譜。輾轉十多年後, 1880年, 他把項目交給老柴, 希望他可以完成任務, 想不到老柴很快使答應了, 他唯一一首標題交響曲便就此誕生。

此曲創作於1885年, 在第四和第五號交響曲之間, 可謂他的心血結精, 首先是配器上,人數和樂器種類是眾多作品中最多的, 特別是敲擊樂器。當時, 是老柴的全盛時期, 樂曲戲劇性強烈, 旋律多變, 可惜第四與第五號交響曲都太有名, 故一直極少人演繹此曲目和不穫重視。

老柴曾經說過, 這是他最完美的交響曲, 很可惜首演後, 曲目卻得到不少評擊, 當中以苛求和主張作曲家要創作「區別於歐洲古典音樂的具有鮮明俄羅斯特色的浪漫派音樂」的俄國音樂小圈子強力集團的伊居最不滿意, 覺得音樂中只突顯曼費德的陰沉和貴族氣質, 太偏頗古典音樂, 沒什麼俄羅斯特色。而他的好友都對此曲甚不欣賞, 情緒化老柴一度打算將樂譜銷毀, 但後來還是保留下來。後來的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卻非常欣賞此曲, 認同是老柴最完美的作品; 而指揮家伯恩斯坦則認為本曲如同「垃圾」, 故刻意灌錄了柴可夫斯基六首已完成的交響曲, 就是不肯灌錄此曲。

《曼弗雷德》是戲劇詩, 具超自然元素, 作家拜倫與繼妹不倫之戀, 成為了故事曼弗雷德的遭遇和藍本。 當時, 醜聞被倫敦的媒體披露並大肆抨擊後, 拜倫於1816年逃往瑞士, 未敢再返回英國, 而他筆下的《曼弗雷德》既充滿悲劇色彩又有不少英雄形象, 故事亦曾被舒曼引用創作音樂。此曲具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悲傷的緩板, 描述曼弗雷德內心對跟他同樣完美和相似的阿思塔德之熱愛和懷念, 受千夫所指後, 把她殺掉的悔恨和悲痛; 第二樂章是詼諧曲, 描述傷心的曼費德與阿爾卑斯山精靈對話, 例如對死的探究和學問並不為他解決痛苦;第三樂章是田園風格的行板, 純樸而富於詩意的牧歌的曲調, 但好景不常, 鐘聲的響起意味著悲劇性的曼弗雷德主題再度外出現, 後來牧歌的音調愈來愈弱, 徘徊在腦海中的陰影又再到來; 第四樂章是有力的快板, 表達地獄般的恐怖景像, 天主教修道院院長希望曼非德做最後的告解, 但他不從, 而當魔鬼來來搶奪他靈魂時, 但最後他亦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召喚, 懇求阿思塔德之原諒, 並以管風琴代表來自天堂的樂聲引領他走向生命的終點。

Maazel處理音效的強勁一向深受發燒友愛戴, 這張亦不例外, Maazel把老柴的俄式暴戾, 表現得毫不猶豫, 處理的音效震撼人心, 加上維也納愛樂的精彩和高難道的演奏。 由第一樂章中段開始便炸, 當中的氣勢和張力實在無可比擬, 而與精靈交談的部分亦相當奇特。

Lorin Maazel, The New Vienna Philharmonic – Tchaikovsky Manfred Symphony CS-6786 London Records, Inc. $180 NM/ EX+ Made in England Year: 197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