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dré Previn,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Rachmaninoff: The Isle Of The Dead Symphonic Dances

《死之島》(The Isle of The Dead) 是瑞士畫家Arnold Böcklin的名作, 從意大利西南邊的第樂尼安海上的一個小島「彭第柯尼斯島」為藍本創作。此島長滿柏樹, 在樹林中聳立著一座教堂, 是奧地利女皇伊麗莎白最喜歡的避難所。畫家Arnold Böcklin以陰沉的色調和筆觸塑造出陰森的《死之島》。在1880至1886年間, Arnold Böcklin以此為題創作五種不同版本的油畫, 當中有黑白版、另外四幅都是彩色版, 除了色彩和細節上有少許差異外, 畫面都是描繪一座被深色的水環繞的岩石島嶼和一艘即將靠岸的小船. 船上除了划槳手之外. 還有一位身穿白袍的人站立著, 令人充滿遐想, 中間位置的有著無窮無盡的陰森, 加上天氣的灰沉帶著神秘感, 彷彿即將要進入死亡的國度去。

拉赫曼尼諾夫, 雖常從畫作和文學作品當中取材, 但卻絕少提及靈感的來源, 因為他想聽眾能夠有自由聯想, 而此作卻是他唯一公開承認與畫作有直接關係的一首。1907年時, 拉赫曼尼諾夫在巴黎看到了這幅畫的黑白版複製品, 印象非常深刻, 就連在柏林和萊比錫看到的真跡都不及此作深刻。1909年, 他以《死之島》為名創作交響詩, 並自己指揮首演。

此曲為五八拍, 以二拍加三拍的韻律來表現小船在水中漂浮的情形, 低音管營造的氣氛帶來沉重和不安的感覺。五拍的好處, 便是能將哀怨的情緒不斷重覆。拉赫曼尼諾夫亦引用當時常用的Dies irae來象徵死亡加強死亡的意境, 直到中段, 他在交響詩加入畫作沒有提及的「生命」元素。由長笛和小提琴奏出的「生命主題」, 拍子為三拍四, 感覺具生命力, 緊湊和具開朗的情緒, 後來調性又回到原來的A小調, 死亡的意味再度由Dies irae帶來, 拍子轉回五拍, 表示我們終歸也難逃一死。

此盤的另一首曲目為他30s復出後的作品, 亦是他最後的作品。早在1940年之前, 他已經著手創作《交響舞曲》, 1936-39年正在大戰一觸即發之時, 他既擔憂政局, 又擔憂在法國的女兒, 同時, 他在1940年5月的一場小手術後, 身體復原得相當慢而且異常的虛弱。反思過《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成功, 第四鋼琴協奏曲和《科萊里主題變奏曲》的失敗, 和《第三交響曲》的勉強成功, 他覺得是次的交響曲一定要有新的元素和體裁。

《交響舞曲》是拉赫曼尼諾夫在第三交響曲譜寫完成四年後的作品, 大約在1940年和1941年間寫成, 當時他在紐約州Centerport的老區, 地點宜人, 既可以俯視長島海峽又可以駕駛著游艇於清澈的海水中。 在40年的夏天, 他非常忙碌, 既要準備一系列音樂會又想完成交響曲的創作。 8月21日, 他去信當年首屈一指的奧曼第, 說“上周我剛剛寫完一首交響體裁的作品,我希望將首演的機會獻給您和您的樂團。它的名字是“幻想舞曲”。我將立馬完成交響配器。“幻想舞曲”三個樂章分別被命名為:“中午”、“暮色”與“午夜”, 但隨著不斷的改動, 拉赫瑪尼諾夫發現其中的交響性逐漸蓋過“幻想性”, 後來他突然逝世的老朋友福恩亦證實了此曲的交響性和舞曲的感覺, 故最後亦緣用《交響舞曲》此名。

作為生命中最後一首曲目, 三個樂章以標準A-B-A的結構, 清晰而堂皇地為創作生涯來了一個總結, 全曲都不難找到他過往的音樂影子, 而且引用了自己的第一號交響曲, 為此曲平反, 當中亦有使用Dies irae來象徵死亡, 更引用了曲目《晚禱》來象徵生命力, 「光輝的旋律不易臨到我。」他曾形容自己一生的音樂充滿悲情, 而《交響舞曲》卻以豐富燦爛的旋律和舞曲的形式總了作為作曲家的一生。

Andre Previn(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作品向來都是信心的保證, 尤其是他對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一向都情有獨鍾, 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定是他多次錄製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在此盤中, 普列文由控制《死之島》的沉重感覺到死亡爆發的一刻都表現到當中的張力和平衡度, 對比和氣氛亦相當強烈。

André Previn,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Rachmaninoff: The Isle Of The Dead Symphonic Dances S-37158 (英版第一版) Angel Records $180 EX+/ NM Made in UK Year: 197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