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ler, Otto Klemperer Conducting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G大調第四交響曲》是馬勒於1899年至1901年間創作的交響曲, 被普遍認為是最通俗和最易入門的馬勒交響曲, 亦是他眾多交響樂作品中, 編制最小, 結構最簡單和時長最短的一首, 感覺跟海頓和莫札特很接近。第四樂章加入女高音獨唱, 歌詞取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的生活》。 除了相當強的原創性和特色外, 亦體現到古典樂派風格的極致, 當中的技巧和對位法的應用相當精緻。 此曲與前兩首交響曲並稱為「魔法號角交響曲」(The Wunderhorn Trilogy), 因為三首交響曲的歌詞和主題旋律, 均從「少年魔號之歌」民歌集, 取得啟發和靈感。
1899年, 馬勒在麥爾尼格(Maiernigg)渡假, 一直在構思第四交響曲, 但過程不順利。往後第二年的夏天, 苦惱的他又回到麥爾尼格, 並興建了一所房子給自己創作, 當時的他連一點噪音都忍受不著, 但突然靈感爆發的他很快又完成作品了。他曾說「其實我的『第二自我』(即潛意識)早已在辛勤地創作、醞釀,只不過到了暑假才將印在腦中的旋律譜寫出來罷了。」當中, 打算作為《第三號交響曲》第七樂章的(兒童向我說)的部分變成《第四號交響曲》以兒童的聲音報知天堂生活的第四樂章, 可見第三號交響曲與此曲之關係, 亦反映到當中的反樸歸真, 是馬勒音樂中最有盼望和最無牽掛的一首。
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 指示為「緩慢的」, 以兒童來表現天堂的世界。樂曲從緩慢帶傷感的感覺, 走到爽朗多變的段落, 一大堆漸強, 漸弱, 突強的音量指示中百感交雜, 旋律中非常強烈強調的感情投入, 亦盡顯當中的編製的複雜和精細; 第二樂章德文指示為「以輕鬆的動態」, 從怪異的旋律多樣化開展, 他謂之為「死亡之舞」, 但其實是詼諧曲, 在小提琴獨奏後, 旋律開始明朗化, 並洋溢著純真的快樂和暢快的心情; 第三樂章德文指示為「充滿安詳」, 以變奏曲的形式, 在低音提琴的撥弦伴奏下, 中提琴緩緩地道出歌謠主題, 大提琴亦以極優美方式表現第一主題, 後來轉變為稍快板, 氣氛變得明朗而帶張力。此後, 樂曲又回到當初的平靜, 並減低速度, 在低音弦與豎琴的營造柔和親切的氣氛, 為第四樂章鋪路,令人印象深刻; 第四樂章德文指示為「極為溫和」。女高音獨唱被要求像天真的孩子一般唱出「我們享盡天上的喜悅,已然不知人世間的瑣事。在天上聽不到人世間的塵嚣,完全生活在至高幸福安詳的環境之中……」... 「這種天上的音樂非人間可比」。平靜地完成後,豎琴與英國管繼續餘下的氣氛, 最後, 低音提琴而輕輕地並詳和地結束整曲。
Otto Klemperer是此曲完美的演繹之一, 他的主觀, 他的分析, 把表面上是編製和結構簡單的第四號交響曲, 精細地表現出當中豐富的音色出來, Klemperer的主觀令樂曲既精湛又優美, 其藝術水準可見一班, 而Elisabeth Schwarzkopf作為20世紀後其的女高音表表姐, 亦把此曲的層次提升不少。
Mahler, Otto Klemperer Conducting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S 35829 Angel Records $140 NM/ EX- Made in US Year: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