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Concertone For Two Violins In C Major, K. 190 / Symphonie Concertante For


莫札特曾經有一段時期沒有作品發表 (1768 - 1773), 名為 Concertone für zwei Violinen und Orchester in C-Dur, K.190, 創作於1774年5月, 是他18歲時在慕尼黑旅行時接受委託而寫下的, 似乎是為了喜慶場合而創作, 算是重拾創作的首幾部作品了。他以” Concertone”為題, 但朝氣勃勃的效果其實更像「大協奏曲」(Grand Concerto), 除了兩枝小提琴外, 雙簧管的重用更是難得一見。他沒有做出強烈的互相模仿和對等獨奏, 只在第一章的結束前以裝飾奏樂段自由地盡顯小提琴和雙簧管的技巧, 反而著重旋律的輕柔和優雅的氣氛, 展現了結合巴黎與曼漢樂派所產生的優雅和絢爛感覺, 且存有不少意大利風格。1777年12月11日, 莫札特的父親寫給兒子的信道:「難道你在曼海姆還沒有演出過你的哈夫納樂曲, 你的協奏曲(K190),或者任何一首Lodron小夜曲嗎?」。幾天後, 莫札特回信給父親說道:「我在溫德林大人面前演奏了我的協奏曲,他說這正是巴黎所要的東西。另外當我為巴格男爵演奏此曲時,他簡直是興奮的難以控制。」可見當年創作此曲的用心和對它的重視。此曲由於較少炫技成份, 故常與 Sinfonia Concertante E flat Major K. 364共同收錄。

剛剛提及到Sinfonia Concertante, 其實Sinfonia Concertante名交響協奏曲, 盛行於巴洛克晚期, 在巴黎, 倫敦地區特別歡喜。 18世紀70年代, 法國較富庶的一群開始冒起, 他們開始對所聽的有所追求, 特別是內容和主旨上技巧性高和旋律性強, 既大型但又未到交響樂般凝重的作品,故交響協奏曲應運而生, 所謂的交響協奏曲其實就是交響曲的炫技簡化版。很可惜, 19世紀30年代, 這群人轉向聽有故事性的標題音樂, 而交響協奏卻乏人問津甚至失傳。現在介紹的, 就是此盤中的《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K297》。

《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K297》是莫札特於1777至1779年到訪巴黎途中寫成的, 當時他在信中稱此曲為"時下流行風格的交響協奏曲",給父親的信中亦說自己正為曼海姆的樂團寫作一首交響協奏曲, 此曲是一首有雙簧管、單簧管、法國號、低音管與管弦樂的協奏交響曲。但手稿被弄丟, 直到一個世紀後才找到一份傳抄本手稿, 當中的字跡不是莫生本人, 獨奏樂器也不是信中所指的幾件, 長笛則換成了單簧管, 故真實性存疑。不過此曲既體現了巴洛克時期「大協奏曲」的堂皇雅緻, 亦具他自己的浪漫氣質, 故受到不少的歡迎和愛戴, 令大部分人都已經忘記真偽。即使是這樣, 半個小時的長度不是他的慣常作風; 第二樂章的柔板亦不符合”時下流行風格”的特色, 理應更快; 而作為變奏曲的第三樂章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 既有技術, 亦流暢而且內容相當豐富, 其實大家暗地裡已經承認此曲了。

由Karl Ristenpart主理的Chamber Orchestra of The SAARE是他主要指揮的三樂團之一, 雖然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巴克作品, 但他最擅長的地方卻是指揮交響協奏曲的前身「大協奏曲」。故在活力, 深度和理解此類音樂的能力上, 實在無容置疑。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Concertone For Two Violins In C Major, K. 190 / Symphonie Concertante For Flute, Oboe, Horn And Bassoon In E Flat Major, K. Anh, C 14.01 (K.297B) H-71068 Nonesuch $160 EX-/ NM Year: 70s Made in U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