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eethoven, Ashkenazy– Hammerklavier Sonata In B Flat Op. 106

貝多芬於其晚年創作了五首奏鳴曲, 當中以1817年年中開始創作的《降B大調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Hammerklavier ”》技巧最複雜和規模最為宏偉。而在創作的期間, 次年1818年夏天, 倫敦鋼琴製造商Broadwood送貝多芬一部出色的鋼琴, 當時, 英國製造的鋼琴, 性能上是舉世聞名的, 故創作此曲時激發更多的可能性和熱情, 最後成就了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型鋼琴作品而且具交響曲味道。此曲題獻給他的學生兼大公爵魯道夫 (Archduke Rudolph of Austria), 標題上貝多芬稱為“fur das hammer - klavier”並冠名以《槌子鍵琴奏鳴曲》(Hammerklavier)。俄國音樂批評家謝洛夫稱此曲為"巨大, 宏偉的鋼琴奏鳴曲, 是鋼琴上的第九號交響曲"而貝多芬亦說"此曲必使鋼琴家們大感苦惱, 也許50年後才彈得流利"

第一樂章從節奏強烈和厚重的音符帶出動機和主題, 堆疊出交響曲般的宏偉, 為一快板的奏鳴曲式的樂章, 長長的休止符過後, 旋律優雅的第二主題到來, 表情柔和風度翩翩, 而第一主題亦在發展部分延伸展演, 最後由再現主題, 強而有力地結束本樂章; 第二樂章為詼諧曲, 是很快的甚快板, 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最後一次加入詼諧曲, 主題帶有晦澀和沮喪的感覺, 由同一節奏的反复和變奏所構成的主要主題, 要做到聲部層次的分明極不容易。第三樂章為我最喜歡的部分, 它是奏鳴曲式持續的慢板, 是一部長達187個小節的大型慢板樂章。由充滿哀傷的主題開始, 中間的轉調為一線希望, 後來又回到第一主題, 當中不斷有細膩的動態和細節在不同的地方展示, 情感表達的要求相當高。在貝多芬全曲完成,準備由弟子Ferdinand Ries送至倫敦印刷之時, 貝多芬突然去信要求弟子代為在開頭部份加上二個音, 效果的確像令人一瞬間凝住了; 第四樂章為最緩板至堅毅的快板。初初是慢板, 後來進入主部的快板, 以賦格曲式, 在紮實而豐富的音色中展現英雄般的氣概。結構相當大膽, 一面展現充沛的精力, 一面在向下坡走, 形成強勁的張力。

此盤的技術要求甚高, 基本上要全能才可駕馭此曲, 而Ashkenazy就憑他強烈的音樂感, 清晰分明的造句和晶瑩剔透的音色把曲目表現得近乎完美, 第一和第四樂章需要的力量感和彈性亦做得相當出色。剛才說過的第三樂章亦美得令人想哭, 把人帶到一寂靜和和諧的地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