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Johannes Brahms, Claudio Arrau,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arlo Maria Giulini – Brahms Piano Concerto


1854年, 舒曼投河自盡, 消息的震撼使布拉姆斯的內心有著複雜而且混亂的思緒, 他匆匆寫下了一首雙鋼琴奏鳴曲, 因為要用兩部鋼琴才能表達到他思緒的複雜。 但對他來講, 動機其實很明顯, 兩部鋼琴顯然是代表舒曼夫婦二人為他人生帶來的影響和衝擊.....於是為了掩蓋當中的動機, 他便把曲目改寫成交響曲, 但20歲的布拉姆斯明顯地未有足夠的能力編寫交響曲, 所以很快就放棄想法了。

直至1856年舒曼去世, 1858年布拉姆斯才把這曲目改成鋼琴協奏曲, 以一個較中性而能力以內做到的方式表達內心複雜的情緒。很可惜, 當時來講以定音鼓引出主題帶來強烈不安和不穩定感覺像現代電影配樂般的做法走得太前。1859年在萊比鍚的演出中不但噓聲如雷, 知名樂評在報道上更痛斥曲目為莫名其妙, 而且一片混亂, 不和諧音和噪音組成的一片沙漠。 布拉姆斯在給好友Joachim的信中在吐苦地道"After all I am still trying and groping"直到1865年, 這曲目才開始得到重視和欣賞。

對的, 從第一樂章中, 我們聽得出他的感覺充斥著不安, 不知所措和矛盾, 他正嘗試用協奏的樂器, 利用重拍和急速的短句帶來令人透不過氣來的壓逼感來表達。而緊接而來的鋼琴卻用上密集的雙音令協奏樂器緊湊的氣氛環環相扣, 就像舒曼自殺的消息傳到布拉姆斯耳邊的震撼般, 當中痛失知遇之恩, 極度難過的感受和突如其來的衝擊, 他正嘗試表達這種感覺。

而第二樂章來的, 卻是慢板抒情的感覺, 除了展示到舒曼為他音樂上帶來的啟發性, 亦有本身布拉姆斯音樂中強烈的民族感覺和對舒曼夫人克拉拉的感情。感覺是一堆回憶, 亦是對師母之愛意的一種抑壓, 所以我們從優美的樂句當中聽到多少緊張和自控, "既然師父已死, 我就可以向師母表達愛意吧?.....不可不可, 這樣於禮不合......" 從中, 我們聽到這樣的矛盾......

第三樂章的快板, 鋪排上受貝多芬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啟發, 延續第一樂章的震撼, 並加上他後來在交響樂大量使用的吉普賽民族感覺, 帶來強烈感受和大受打擊的感覺。

Claudio Arrau, 見到大師此名, 其實已經知道是好盤。而Arrau沉厚圓滑而穩定的音色, 技巧的強勁, 加上個人特色, 使第一和第三樂章要表達的不安和矛盾更為立體, 亦把布拉姆斯協奏曲厚重的特色完美地表達出來; 而Carlo Maria Giulini扎實而穩重的指揮風格配合下, 第二樂章細膩的情感對比做到相當到位, 果然是兩位大師之作。

Johannes Brahms, Claudio Arrau, Philharmonia Orchestra, Carlo Maria Giulini – Brahms Piano Concerto No.1 S 35892 (早期湖水藍label) Angel $220 NM/ NM Made in US Year: 196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