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Sibelius, Philharmonia Orchestra, The, Vladimir Ashkenazy, Elisabeth Söderström – Symphony No. 4 / F

  • 作家相片: Chung Sing Au Yeung
    Chung Sing Au Yeung
  • 2016年2月1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是一名煙不離手, 酒不離口的作曲家。 在1908年, 他發現喉嚨得到瘤腫, 雖然不是惡性, 但都動了多次手術才得以痊癒。如是者, 他便開始遵從指示戒除煙酒的習慣。在生活上, 他飽受財政困擾, 不得不繼續指揮和寫一些能最快速度賺到錢的小品, 以補生計。沉重的心情, 死亡的恐懼, 生活上的困擾就是他寫成"第四交響曲"的背景。

第四交響曲在1911年4月3日首演前兩日才完成, 當晚聽眾的反應相當木獨, 負評連連, 而傳媒亦直斥曲目過於現代化 。1913年曲目在瑞典演出時, 更被聽眾報以噓聲......所以, 後來連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樂手內部亦產生分歧, 繼而無奈取消演出。之後, 此曲在托期卡尼尼(Toscanini) 手上, 竟然產生奇跡! 曲目傳到美國時, 聽眾在完成全曲後發出嘲笑聲。 當時, 大指揮王托斯卡尼尼卻轉身, 領導樂團把曲目從頭到尾再演一次, 演奏後, 聽眾鼓掌如雷。 曲目亦因而重新得到注意並被冠上西貝流士最偉大交響曲之名, 今次真要多謝托斯卡尼尼的睿智。

而事實上, 第四交響曲的確要反覆咀嚼, 才聽得其味。西貝流士自己解釋時, 說第四交響曲是把妹夫的畫作寫進交響曲中, 那張畫作是幅風景畫, 畫中有一個山谷, 一邊正下著暴雨, 另一邊是明媚的陽光。我們在第一樂章可以感受到灰濛濛的暴雨天和尾聲慢慢出現的陽光所帶出的畫面感。 而面對生活的困擾和死亡的威脅, 四號交響曲不如三號般明亮富節奏感, 帶來的是暗沉和不安的心情, 在第一樂章的前半和第二樂章如過山車的感覺, 我們能感受到。而第四樂章是第一第二樂章的結合, 佈局相當精美, 但記得要反覆聽兩三次!

1899年創作的Finlandia (芬蘭頌) 是芬蘭精神的象徵, 亦是它們的第二國歌。此曲為了避開當時受俄國統治的干涉, 曾多次改稱為"祖國", "即興曲"之類的名字以避嫌疑。1917年12月芬蘭革命後, 此曲被稱為"國民頌歌", 後來正式定名為"芬蘭頌"。曲目一開始以銅管表現苦難動機, 象徵芬蘭人民被傳治的痛苦和屈辱, 後來更出現爆發部分, 表示他們反抗的決心和抗爭。

而Luonnotar是以女高音與管弦樂團為主導的作品, 是他少數以芬蘭語寫成的歌曲, 亦多種當時二十世紀的風格, 盡顯他與時並進的一面。故事取材自芬蘭神話Kalevala, 描述Daughter of Nature降於大海, 成為自然界之母後的造物歷程。

大鋼琴家Vladimir Ashkenazy, 在指揮生涯上一直是詮釋北歐作品的佼佼者, 風格上, 他較感性且具詩意的手法一直得到聽眾和樂評的肯定, 而第四交響曲在他手上, 尤其是拿捏第一樂章的氣氛, 是相當相當的出色。

Sibelius, Philharmonia Orchestra, The, Vladimir Ashkenazy, Elisabeth Söderström – Symphony No. 4 / Finlandia / Luonnotar LDR 71019 London Records $220 NM/ NM Made in Netherlands Year: 1981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