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西貝遼士:交響詩《Tapiola》於1926年完成, 受紐約交響樂協會為他祝壽的委託而作, 並獻給該協會的指揮Walter Damroch, 同年聖誕節翌日於紐約首演。

 

1920年時, 西貝遼士開始感到生命即將結束, 雖然在創作第六與第七號交響曲, 但他的日記開始變得稀疏, 失少自信而且酗酒的問題日益嚴重。當時, 西貝遼士的音樂開始變得精簡, 和翻翻複複。他感覺到森林之神正呼喚跟著他, 在民族史詩《卡萊瓦拉》中, 他摘下四行詩句作為題材:“那裡有北國幽暗綿延的森林,在原始夢幻中蘊藏著太古的神秘;那裡住著偉大的森林之神,森林的精靈就在幽暗中蠢蠢欲動。”塔皮奧拉為森林之神。「北國幽暗的森林, 遼闊地聳立;古老、神秘、縈繞着原始的夢;這裏住着森林全能的神靈;朦朧中的樹木精靈在編織他的魔法。」《Tapiola》的樂譜上, 寫上了標題的解說。在低沉的大提琴與低音管聲音, 表現到大地和森林的神秘和生命力, 木管奏出森林之神Tapiola的主題, 中提琴與單簧管奏徐徐而出, 森林中精靈們從森林之神的指領下一躍而上, 突如其來的氣氛令人抖不著氣, 無形的吸力令人感到芬蘭冰冷森林的嚴肅和氣勢, 最後弦樂低聲迴響, 回復平靜。

 

令一首曲目則由芬蘭20世紀, 西貝遼士繼後, 最出名的作曲家Joonas Kokkonen。受西貝遼士的前瞻性影響下, 他的作品亦相當具民族色彩而且在風格和模式上甚具Bartók, 中世代和巴洛克時期的影子, 而他的代表作一定是75年完成的《Last Temptations》, 那是世界聞名的曲目。1967年, 他創作了第三交響曲, 當中, 他自由地運用不少十二音技法, 但亦保持到交響曲的正統性和流暢性, 而且色彩上相當豐富, 當中以第一樂章最為豐富, 氣勢亦相當強悍和令人抖不過氣來; 第二第三樂章都是快板但性質不同, 剌激而富民謠色彩的第二樂章令人不能想像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而第三樂章是很明顯的過渡段和插曲但亦令人感到痛快; 第四樂章則以慢板來閉幕, 是戲劇化的閉幕和結束, 如Kokkonen說 “to achieve a synthesis of elements of a finale and a slow movement”.曲目流傳不少西貝遼士的精簡和創作影子。

 

芬蘭著名指揮家Paavo Berglund, 他曾擔任芬蘭廣播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 後來成為指揮後, 從1955年-1971年領導該團, 就是你現在聽到的唱片, 他在50年代中期接受過西貝遼士的親自指導, 線條清晰, 音響效果突出, 而且對芬蘭作品甚為了解, 把當地的神秘感和夜長日短的冰冷左感演繹得相當到位, 他亦被譽為當代西貝遼士作品最傑出的演繹者之一。

 

-芬蘭版

-音響效果出眾

 

Jean Sibelius / Joonas Kokkonen - Paavo Berglund ‎– Tapiola / Symphony No. 3

HK$150.00價格
  • FA 311
    Finlandia 
    NM/ NM
    Made in Finland
    Year: 1979

bottom of page